【导读】本文主要分享了作者进入银行科技部门至今的银行基础架构的演进,从IBM小型机+DB2+高端双活SAN存储的架构,到基于PC服务器虚拟化+中端SAN存储的大规模应用,再到如今分布式数据库、容器化、国产化等新技术栈的崛起。在IT架构不断升级迭代的过程中,自身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踩过不少坑。针对现阶段大规模使用虚拟化平台的基础环境中如何保障存储的可用性,提供了建设性参考。
我行自2018年开展新一代信息工程以来,始终贯彻"大中台,轻核心"的建设理念,推翻重构原有基于传统小型机加高端存储架构下集中式架构应用,规划建设基于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新一代应用系统,并将其视为近年来基础平台建设的首要目标。同时,在拥抱新架构新基础平台的过程中,如何在银行这个强监管环境下保障保证业务连续性成为近几年来我行在基础平台系统建设方面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行生产环境部署6台华为OceanStor Dorado 5500 V6全闪存储,均置于我行VMWARE虚拟化平台的SAN网络中,4台带有华为存储双活HyperMetro的Licsense,两台无存储双活Licsense,同城主备机房之间两对SAN交换机使用运营商裸光纤进行级联,中间无波分设备,两数据中心距离10公里。
我行2013年引进VMWARE虚拟化平台,当时主要用于构建非核心业务类的APP应用,采用vSphere 5.x版本构建,存储使用IBM V7000存储,主备存储之间无双活功能,宿主机首先根据物理主备机房位置划分主备虚拟机数据中心后,再在主备机房对于虚拟数据中心内根据业务网络区域划分为外联区、互联网区及一般业务区等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