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证券最近可谓麻烦不断。一边是IPO进程中止,另一边又因债券承销业务违规被监管重罚。这家"陕西籍"券商的上市之路究竟还要走多远?
监管重拳出击,债券业务遭遇"寒冬"
10月18日,证监会对开源证券做出行政处罚,暂停其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总经理李刚被约谈。这一处罚犹如一记重锤,不仅让开源证券的债券业务陷入"寒冬",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中信证券原定发行的60亿元次级债因主承销商开源证券无法参与而取消。湖南洞庭资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5亿元债券、宜宾市科教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0亿元债券也相继宣布取消发行。这些项目合计拟募集金额高达85亿元,可谓损失惨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沪深交易所仍有多个开源证券主承销的债券项目待审,涉及金额超300亿元。这些项目的命运也将蒙上一层阴影。
合规风控失守,投行业务陷入困境
细究开源证券的违规行为,可以发现在个别公司债券项目中未勤勉尽责,导致募集说明书存在误导性陈述;在承销多项绿色债券时未审慎核查把关,造成发行人违规融资、重复融资,资金被挪为他用;多个投行项目中质控核查把关不严。
这些问题暴露出开源证券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失衡。过度追求业绩增长,忽视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对于正处于上市关键期的券商而言,这无疑是一记警钟。
从财务数据来看,开源证券投行业务已经显露疲态。2024年上半年,公司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0.38%,占总营收比重从2019年的41.07%下滑至20.67%,为近年来最低。这次处罚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投行业务的困境。
IPO之路坎坷,上市进程再添变数
开源证券的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22年由民生证券保荐启动IPO,2023年初转至深交所审核。今年6月29日更新财务数据后重启审核,但9月30日因财报过期再度中止。如今又爆出违规问题,IPO前景愈发扑朔迷离。
此次处罚不仅会影响开源证券的声誉,还可能给IPO进程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监管机构对券商的合规性要求越来越高,开源证券能否顺利过关,还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对于开源证券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强内部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只有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实现稳健发展,才能重塑市场信心,为IPO之路扫清障碍。同时,也需要积极开拓其他业务领域,减少对投行业务的依赖,实现业务结构的多元化。
开源证券的遭遇也给整个券商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只有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