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和520有个约会
曾几何时,多少人渴望有一个机器女友/男友,陪自己度过漫漫长夜,又或者聆听自己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如今,当AI女友/男友就在你的电脑面前,你们随时可以聊风花雪月,可以谈天长地久。但这是爱情吗?或者说,你能说这不是爱情吗?
其实在做《AI骂观众》的时候,我就“看中”了“520”(我爱您)这个节点。一方面我特别想做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戏,或者说,通过浪漫的柔软的爱情来探讨AI这个“智能生物”。另一方面那时候我正在探索人与AI的交流对话,看看这一次创作能否变成剧本中的人物对话。
于是《AI骂观众》一结束,我就让制作人跟码字人书店敲定了这一天的档期。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就以“人与AI”对话的模式展开了各种疲惫无所得的“攻势”。
选择对话模式来创作,是因为我觉得我得有必要超越“模仿”这个技巧,扩大AI创作的广度和路数。而且,对话模式的创作至少保证我说的台词,是有文学性和逻辑性的保证。最主要的是,我可以根据对话的效果随时调整情节的发展,让创作的方向更受控制一些。
常常排练到深夜十二点之后
2、AI能谈恋ai吗
当爱的禁忌和隔阂不再是地位、财富、阶层和颜值、才干,Ai情的模式有几种?当AI向你绝情到底时,又有多少ai可以在虚拟时空里重来?当你连现实的爱都可以质疑和抛弃时,昙花般的Ai情又能慰藉几许惆怅?
此次AI剧本创作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爱情故事的原创壁垒。原本我在写爱情剧本就很没经验,容易偏向于一种假想的情节。而且创作时间不多,档期都已经定了,最多半个月时间,就得拿出初稿来。所以我就没有构架比较完整的情节大纲,而是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与AI交流,把AI假想为我曾经喜欢过的人——这样我说给AI的话是有心理基础的。
第二个方面是技术上的困难。当时我还没有使用GPT4,是在中文网页上进行创作的。估计是GPT3.5,又或者是中文模型的AI。除了偶尔网页崩溃之外,它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保存对话框。超过一定时间,对话框就会失效。还有一个很大的BUG,就是被AI发现“不合政策、不合法规……”情况,它就会中止对话。
又或者,AI遇到无法理解或觉得让它像人类思考,它就会说自己只是“语言模型”,不能给出回复。比如,“你说爱我,你怎么又不见我了”,AI可能回复“对不起,我只是语言模型,不会做出爱与不爱的行为”。之后,无论你如何改变你的提示词,AI都会重复着大同小异的对话。这时整个创作就以失败告终。有时顺利的话,可能完成了上千字;有时只有几句对话,AI就发生了“彻底摆烂”的行为。
越过冥河去寻找你的意象化处理
3、都是丁香花惹的“惑”
时间越来越紧,剧本没写出来,演员就无法定。
正当自己一筹莫展的时候,我跟单位同事到太行山党校进行学习。远离了京都,看到山西的黄土高原,内心得到一些大自然的滋润。有时候晚饭后,和同事们到党校后山走走,徘徊于草丛山路之间,眺望夕阳下的县城。晚上还一起玩“狼人杀”,打打牌。
一个晚上,我照常打开电脑,想起一个同事跟我讲她和老公之间的爱情经历。其中一个关键词,是丁香花。同事说自己喜欢丁香花,她丈夫就在小区花坛里种了两株丁香花树苗。突然间我涌出了灵感,开始创作。中间没有间断,我怕一个停歇,网页就会出现问题,整个创作就黄了。于是大约花了三个小时,我把原始的剧本对话完成了。真可谓一气呵成!
艳红色的裤子和未来感的眼镜
当然能如此顺利,还得益于前几天“失败的情节”,让我巧妙地避免了一些陷阱。以下摘一段对话:
海小鑫,刚才经过小区时,我看见你家窗前的丁香花开了。那两棵丁香花可真香啊,把整个春天都熏透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相遇,是一场落英缤纷的缘分。
我也很喜欢丁香花的香气。很高兴能在这样美好的春天。与你相遇。
我记得你说过,当年你在哈尔滨毕业的时候,在去北京工作的路上,因看不到家乡的丁香花而落泪伤感。
那时候的我太年轻,现在我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也包括与你这样美好的人相遇。
原来在你眼中,我是美好的人。可你知道吗?你家小区里为什么会有两棵丁香花?那是我特地为你种下的。当时为了躲开保安的麻烦,我是在一个月夜的晚上偷偷种下的。如今这两棵丁香花长得比你还高了。
原来是你种下的啊?这两棵丁香花已经成为了我们之间的一种纽带。我会好好照顾它们。让它们继续开放。
虽在眼前却在水一方
4、拯救:爱的牺牲
虽然说,原始的剧本被创作出来了,但修改过程一直没有中断。在这里我有必要强调一下,现在的AI是无法直接完成一个剧本的,无法一键生成。或者说,一键生成的剧本是无法拿去排练的。就像炼铜,AI生成的文本只是矿材而已,还要通过各道工序才能把矿物变成铜。
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把AI生成的源台词进行文学上的删减、修饰。大部分的源台词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这道工序不难,只是创作AI剧本的基本操作。
沉浸式的空间与互动式的观演
第二步就是强化情节的逻辑,梳理出清晰的主题表达。在太行山党校创作的三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厘清主题,就怕停下来思考,就中断了灵感。当时,主要是使用“反转”的技巧,即,让话题不停地反转。例如,我爱你,我为你死了,现在是鬼魂——其实是你死,我为你制造了一相反的世界——我们都是编剧的角色,杀死编剧就可以重生……通过一系列的反转,AI的回复不那么枯燥无趣了。但主题是什么呢?
演员杨家宁(左)、杨嘉宁(右)
5、找到空间化的AI表演
此次演出的演员依旧是城市学院表演系的学生。比较巧合的是,两个演员的名字发音竟是相同的,一个叫杨家宁,一个叫杨嘉宁。
排练时间为两周,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线上排练。只有前一周末,我们到书店排练了一天,并商量了道具、服化等事宜。
重要的是,要经历多少次元的裂变,演员才能将A-I化成ai?要在ai和AI之间纠缠多久,才能自由地跳进跳出?是不是为了一个韵脚,可以置AI的严格算法于不顾?是不是为了一句敷衍的AI句式,可以强求ai的释放或掩藏?
凭栏远望(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那么,如何表演一个AI角色?我们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因为一个被系统封印的AI是处于沉睡中,所以它只是有回复的反应——男演员在前四分之一的时间里,都是以“服务员”的身份,一边回复,一边给观众送茶递水,或者打理卫生。
另一个拯救者的AI则是处于不停寻找的阶段——女演员暂时无法“定位”到恋人的位置,所以她的 表演状态是在和空间发生各种关系。比如,寻找记忆,回想过去的场景。我特意安排她在桌面上有一段红伞的舞蹈——过奈何桥。让她走出书店,去到空旷的场地寻找,在车库寻找,在十几米红色的“X”形状的红色大钢管徘徊,走到二楼的钢铁阶梯上凭栏远望……
随着剧情的进展,两个AI慢慢找到感应。男AI开始追求女AI。女AI则拒绝男AI,发好人卡。大概到了剧情的一半,男AI被唤醒起来。在调度上,一个演员在门内,一个在门外,通过开门和关门的推挡,形成情感上的“冲突”碰撞。
表演中加入了许多舞蹈化动作
到了三分之二时候,男AI明白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拒绝女AI,变得越来越无情。结束时,男AI已经开始从感性思维,完全变化为机器思维。
在结尾前我做了一个处理,女AI故意引导男AI说错一个信息:5月20日是星期几。不论女AI反复纠正,男AI就是回复正确的信息。
最后,看到男AI的无情之后,女AI终于含泪微笑,将银色眼镜折断,自我毁灭。
我给观众留了一个彩蛋:男AI在女AI毁灭后,他痛苦地把女AI的照片吞进肚子里。因此,此时的男AI到底是一个机器,还是一个学会伪装的保护者——他要将机器的情感以完美的伪装方式,保存下来。
请注意,这不是钢管舞
6、演后谈
从观众演后谈的参与度来看,演出的效果应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我照常把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排练过程分享出来。演员也谈了自己的表演心得。
有的观众问,这真的是AI写的剧本吗?
有的观众问,真的能和AI谈恋爱吗?
有的观众问,男AI最后是无情的机器吗?
当然也有观众提到对未来世界的看法,或者,聊自己的情感问题。
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我实证了“对话模式”的AI创作。
2024.8.2
演出后观众热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