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在“人工智能+粤向新未来——广东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案例征集活动”中,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打造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慢病防治一体化解决方案(点击查看详情),通过大数据、时空图谱、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慢性病的精准管理与高效防治。
智能化慢病管理 让健康触手可及
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慢性病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多家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化慢病管理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健康云”平台,它为居民和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基于个人“健康动态码”的智慧化管理服务。居民只需通过“粤糖胖”“粤糖网”等健康云平台,就能随时调阅自己的健康信息,进行慢病自我管理、风险评估、筛查与随访等操作,极大地便利了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
“健康云”平台不仅支持患者自我管理,还通过大数据技术自动识别慢性病高风险个体,提醒医生进行相应的筛查或干预,实现了慢性病筛查服务的闭环管理。例如,通过大数据建模技术,系统可以从海量的健康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筛查、干预和管理,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技术创新引领,提升慢病防控效能
技术创新是推动慢病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信息化转型工作,积极探索并应用了多项前沿技术,为慢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中,时空图谱技术尤为突出。通过构建包含实体、属性、业务关系、时空关系的知识图谱模型,实现了慢性病患者数据的时空关联分析,捕捉患者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健康状态变化,有助于发现慢性病发展规律,为早期预警、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在慢病防治上实施智慧实践,运用智能穿戴设备和远程监控实时监测患者生理指标,通过APP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助力患者控制病情。
同时,医院利用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患者健康数据,为科研和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推动慢病防治精准化、智能化。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这一解决方案在慢病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近20家社区实施了这一模式,累计服务10万人次,监测指标异常检出率提升10%-20%,居民满意度超过90%。
此外,通过融合线上线下数据,实行标准化服务模式,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进行智能随访,大大减少了患者待诊时间和接触风险,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职业人群中推广的移动终端糖尿病自主筛查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筛查的可及性和便捷性,目前4个区已试点应用,完成筛查5000人次。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总工程师廖瑞毅认为,慢病防控一体化系统建设,有助于辅助区域内的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摸清区域内慢病患者的类型、阶段、年龄、职业、居住环境以及集聚情况等底数,更好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与优化提升;能够分级、分类、分区域地掌握各类慢病的分布情况和可能的变化趋势,支持相关部门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政策。
“下一步,我们将会继续联合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中心、广东省肥胖糖尿病专科联盟,围绕《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具体实施方案,探索以AI赋能糖尿病病种为单元的专病中心建设,积极运用区块链、精准医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糖尿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建立规范化诊治辅助系统,不断提高我省糖尿病医防融合的综合能力。”廖瑞毅说。
廖瑞毅表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慢病防控一体化系统建设推广,是利用新技术提升慢病防治能力的实践,对于提升慢病管理效率、改善患者康养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记者 昌道励
【作者】 昌道励
走进广东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