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AI人形机器人的功能越来越发达,我有两个朋友已经决定养老靠AI了,并为此开始储蓄。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离不开人工智能,这的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早点为此做好准备,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就像我们“80后”一代当年要学习使用电脑一样,我们的下一代也应尽早接触人工智能,AI也要从娃娃抓起。不久前,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本市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AI)场景应用,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学生身心健康、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治理模式创新5类典型示范应用项目场景基本建成,并逐步开放使用。AI进校园,在北京已经开始展开了。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善于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条件。并且,人类的工具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就是未来社会最先进的利器,谁更早掌握并利用好它,就能占得先机。北京市率先在教育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用,让下一代人尽早接触、使用人工智能,是有着战略眼光的一步大棋。
《方案》特别强调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工具性,教育者应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者,通过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使教学工作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比如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科技“高地”,2024年8月份就制定了《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并成立中小学智能教育名师工作室,人工智能成为海淀信息教师必修课,以此促进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当更多教师掌握了教育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后,就可以在作业批改、英语听说练习、体育监测等教学环境中使用。比如在体育课中,人工智能可以实时纠正学生的运动姿势,进行考试监测,大大提高教学的精确度和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从批改作业这种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就能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发育,在树德立人方面倾注心血,而这才是教育的初衷。
老师和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人工智能,其实人工智能本身也需要在教学场景中不断学习。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智能起来,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这些大数据,其算力不断迭代,才能越来越富有智慧。北京市在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同时也是一个对人工智能的训练过程,使得其能够采集更多一手教育数据,提高教育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商”,为下一步向更大范围推广打下基础。
所以,在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的同时,北京市同时启动了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的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将致力于研发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并围绕“五育并举”提取具有育人特色的知识体系、专业术语、算法规则和表达逻辑,在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内,建立大模型预训练“沙盒”。
不妨畅想一下,经过在北京市大中小学的应用训练后,更为成熟的教育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广,届时不同地区的孩子遇到学习问题,都可以随时随地向人工智能询问,相当于有了一位永不下班的“学伴”;各地区的教师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探讨教学、教育问题,届时教育公平的缝隙将进一步被弭平;学生的营养、睡眠、体测等数据,将被采集建立成长档案,并根据发育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锻炼方案;人工智能还可以成为“心理健康咨询师”,实时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密切关注孩子成长中每一个细微的波动。
当然正如《方案》中所强调的,人工智能的运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技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要严格保护个人隐私、敏感信息和涉密信息,及时干预学生沉迷或接触不良人工智能产品等情况。
在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势必会成为自如使用和创造人工智能的一代,将来他们会利用人工智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成果,我们现在是很难预测的。我们这一代人能做的,就是早早栽下树苗,精心呵护,期待有一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