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 | 来自网络
整理编辑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转载引用请注明原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3月初,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全球目光紧盯中国政策走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成为关键词。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报告》还提到: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其实,“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及是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在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的具体部署。今年两会又被重点提及。
在3月5日举办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娄勤俭称, DeepSeek公司坚持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开源共享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普遍应用,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通过DeepSeek这类公司的兴起,可以看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华尔街日报》的两会文章中说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进展正增强市场信心,AI被视为驱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英国 《卫报》则在3月4日的文章中提到,两会释放出的信号表明,中国领导层正在推动经济向“新质生产力”转型,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投资重点将向高科技和创新产业倾斜。
新加坡 亚洲新闻台(CNA)在其前瞻报道中,也特别关注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布局,尤其是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政策动向。
来自各行各业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也争相讨论AI相关议题,建言献策。
AI安全与治理
立法监管成为核心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暴露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
尤其是近年来,AI换脸、深度伪造、数据滥用等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催生了诸多新的犯罪形式。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边界、完善法律监管、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治理,成为本届全国两会的核心议题之一。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对AI滥用的危害感受颇深——他本人曾在国庆期间被“AI换脸拟声”技术恶意利用,大量伪造的雷军视频在互联网上疯传,甚至有人假借他的名义进行诈骗 。因此,在今年的两会上,雷军特别提出应尽快明确“AI换脸拟声”应用的法律边界,加强侵权打击力度,并推动相关平台承担更严格的监管责任。他强调,企业和平台不能仅仅成为技术的提供者,更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AI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除了信息安全问题,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引发了立法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指出,AI医疗虽然在疾病诊断、手术辅助、药物研发等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伦理、安全和技术问题。 因此,甘华田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AI医疗相关法规,明确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法律地位、责任归属、安全标准以及伦理规范,在发生医疗事故时,能够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责任认定和赔偿处理。此外,甘华田还建议,建立AI医疗标准体系,制定AI医疗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等。
在AI安全监管的问题上,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法律约束,也是一个关键的讨论点。
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林龙安强调,不能因为害怕AI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就对其发展设限,甚至因噎废食。相反,政府应该出台更加精准的专项政策,一方面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制造业、金融等行业的应用,另一方面加强监管手段,确保技术不会被恶意利用。在他看来,AI的发展与治理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在安全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除了这些针对性提案,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以模制模”。他认为,面对大模型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监管手段已经无法跟上技术的迭代速度。相反,我们应该利用人工智能本身的力量,打造更加安全的AI模型,以AI来对抗AI,建立一套智能的安全防护体系。例如,国家可以推动开发专门用于检测和防御深度伪造的AI系统,让AI自身成为防止滥用的“守门人”。
AI赋能产业
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跃升
未来,每一个行业都会是AI行业:从制造业到农业、医疗,每一个行业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重塑,
AI+制造业: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认为,智能家居的未来,核心在于“智慧家庭大模型”的建立。一个真正智能的家,不应该仅仅是各个智能设备的简单连接,而是一个具备自学习能力、能够主动服务的系统。 海尔希望通过构建国家级数据仿真平台,让智能家电在用户习惯、场景感知、能耗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使家庭生活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在智能制造的前沿, 恒银金融科技董事长江浩然则认为,AI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工具,更应该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助手。未来的工厂不只是由工程师和程序员来运作,而是需要一批能够使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的一线工人。因此, 他提出,要将AI知识纳入职业培训体系,让更多的制造业员工具备AI应用能力,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AI+农业: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AI+农业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运营方式。他们的团队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来优化饲料配方、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并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育种,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此外,人工智能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对市场波动进行预测。刘永好提到,“猪周期”一直是困扰畜牧行业的重要问题,价格的剧烈波动常常让农民和企业措手不及。但现在,通过对市场数据、气候因素、饲料价格等变量的综合分析,人工智能可以提前预测猪肉价格的走势,帮助农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种技术的应用,未来有可能扩展到水果、粮食等多个领域,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农产品价格更加稳定。
AI+医疗:
医疗行业同样在经历AI的深度赋能。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认为,人工智能在卫生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在社区医疗方面,可以帮助医生更快更准地诊断疾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他建议加快“卫生技术评估法”立法进程,同时全面推广卫生技术评估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让智能诊疗设备和健康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让科技创新更好惠及全民健康。
AI人才争夺战
中国如何弥补400万高技能人才缺口
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高技能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激增至600万。然而,目前国内外大学和企业的人才储备加起来不过200万,这意味着市场将面临至少400万人的巨大缺口。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鸿沟,更是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和产业升级的核心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全国人大代表和学术界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就提出,人工智能教育不应局限于计算机科学专业,而应该作为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纳入所有学科。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则建议, 应根据AI发展调整学科布局。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更是强调,AI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门需要深刻理解人性的学科。培养AI人才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编程和算法,还要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类社会协同,如何平衡技术与伦理,如何在人机交互中找到最优解。
朱松纯认为,未来, “纯粹知识型的教育肯定会被减少”,未来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如果一个问题可以被人工智能解决,那它就不再是科学前沿,真正的挑战是那些人类至今搞不懂的问题。
当然,人工智能的学习不能等到大学才开始。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 AI能力应该被纳入中小学新课标,并用开卷考的形式测试孩子使用AI工具的创新能力。他认为,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将不仅仅是读、写、算,还要包括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创造、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企业端,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的张帆则关注到,复合型AI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他建议,应鼓励制造企业通过在职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 让传统产业工人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毕竟,AI不会取代人,但会取代不懂AI的人。
2024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毫无疑问,站在了关键词的C位。
未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深耕不仅关乎产业升级,也将决定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性。
过去一年,大模型的广泛应用让全球看到了中国在AI领域的技术实力。今年的“两会”释放出更明确的信号:要让人工智能的价值从科研实验室走向产业实际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普及。这意味着, 中国在AI硬件生态上的布局将更加系统化,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庞大的“AI终端”市场。
同时,在全球AI竞争中,开源技术正在成为新的驱动力,这或许将助力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从单纯的技术追赶,转向更加自主可控的创新模式,构建以国产算力为基础的AI生态,
一方面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还能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合作的产业环境,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开发者能够参与到AI创新的浪潮中。最终真正实现AI惠及社会、惠及每一个老百姓。
▼ 点击下方关注TOP创新区研究院(TOP_Lab)
看完想跟我们交流互动?
欢迎扫码加入TOP读者群
↓
二维码只存续到3月9日
如果二维码失效,请后台回复“入群”,
扫描最新二维码,期待群里见到您❤️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是 FTA 的创新研究引擎,专注于为城市、企业和 园区提供系统化的前瞻洞察与战略建议。基于Talent(⼈才)、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核⼼维度,TOP致⼒于探索全球创新区的发展规律,并结合本⼟实践,为区域发展和企业创新注⼊新的价值维度。
FTA Group:用技术和艺术引领未来。
FTA Group致⼒于成为产业创新区综合解决⽅案的领导者,整合设计、运营和产业服务,提供全⽣命周期服务。
作为中国产业地产领域设计实践数量最多的机构之⼀,FTA凭借逾1200个办公及产业地产的设计及咨询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已为多个⾼品质业主打造独特的成功体验。
在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中,FTA始终秉承专注、⼀体化服务与国际视野,为客户提供从研究、策划到设计的全流程⽀持。我们深耕产业科创园区和产业⽚区领域,成功助⼒上海张江、临港、漕 河泾、市北、G60、闵开发、杨浦科创等重点产业⽚区落地标杆项⽬,此外,在BioBAY、中关村⽣命健康园、张江药⾕等顶级园区的设计中,FTA始终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量。
我们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士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上一篇:对话杨元庆:AI的终局是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