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滚滚的田野,AI农机手操控无人机算法替代汗水丈量土地;义乌小商品城,档口店主用AI小程序将中国商品“翻译”到世界各地;学校的教室里,高校AI教师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处培育数字工匠……他们是用数据和代码编制智能蓝图的AI劳动者,他们用智慧在现实与虚拟种的双重劳动,将未来写成现实。
AI农机手 为小麦地开出“算法处方图”
4月初,南阳盆地遭遇较往年更为严重的干旱天气,致使小麦提前一周进入抽穗期。25岁的AI农机手陈冠燠每日操作多光谱无人机展开巡田作业,这架被称为“智慧侦察兵”的设备通过生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精准识别小麦缺水区域,并依托AI算法生成“处方图”。
从事智能应用岗位两年的陈冠燠已形成固定工作流程:运用光谱无人机对麦田弱苗、缺水及病虫害区域进行航拍监测。航拍获取的碎片化图像经AI处理后,可生成用于差异化田间管理的高清数据模型,为农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出苗、抽穗到灌浆的小麦全生育周期中,陈冠燠全程依托AI技术提供数据支撑。作为新时代农人,陈冠燠深切体会着科技对农业的变革力量。“如今田间管理不再是凭经验行事,而是基于科学数据决策。”
义乌老板 用A I让”小“生意越做越大
“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立起手机支架,打开手机小程序,义乌国际商贸城商户傅江燕,拿起店铺货架上的袜子,面对手机镜头,开始“数数”。今年43岁的傅江燕是义乌本地人,她用AI小程序根据文案内容生成对应的外语视频,整个过程从拍摄到生成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
这几年,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的袜子店在网上做起跨境贸易,每年能卖出2000万双袜子。许多客户都是素未谋面,通过短视频认识我后进入链接,最终达成了交易。为了拍好视频,她还购置了许多有中国民族化服饰。现在,傅江燕还有拥有自己的数字人带货视频。
曾经,从写文案到录音、剪辑,她起码要花半个小时,采购商来自世界各地,只有英语版本显然不行。“只用几分钟就可以搞定,还能生成30多种语言版本。”傅江燕说ai视频翻译帮自己省下了许多制作时间。傅江燕介绍,商贸城到处都在培训,大家也都开始使用ai。
高校AI教师 虚拟与现实的交汇处培育数字工匠
近年来,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众多行业涌现人才新需求,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报考也不断升温。程伟就是一位在高校里教授AI课程的教师,
“真正的AI教育不是代码的搬运,而是创造力的唤醒。”程伟老师,将工程师思维深度融入教学改革,采用“双螺旋”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Prompt工程四步法”锤炼学生的技术逻辑,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AI伦理。
这种“理论推演+工业沙盘”的沉浸式教学,已孵化出30余项省部级以上创新成果。程伟带领教研室与科大讯飞共建“AI产业学院”,提出“数字工匠能力钻石模型”,探索智能时代技能人才培养新标准。
机器人维护师 普通工人也能“玩转”工业机器人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传统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无人工厂、智能车间等新型生产场景中,一些原本从事流水线体力工作的工人转变为管理智能设备的技术工人。
重庆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1995年出生的张强就是从普通产线工人转型为一名机器人维护师。张强所在团队负责车间80余台各类工业机器人的调试、维修和优化工作,他已经成为车间机器人维护团队的技术骨干。
张强说:从普通操作工到机器人管理员,这五年见证了车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看到机械臂精准作业时充满震撼,现在每天穿梭在生产线,更要思考如何让人机协作更高效。冰冷的金属外壳下,跳动着智能制造的脉搏。
AI运营师 电商新品上架速度提升了30倍
39岁的杨歌身处广州数字经济发展前沿,三台手机与一台笔记本电脑组成的移动工作站,构成了杨歌征战商海的“智能武器库”。他建立的AI运营体系具备全天候响应机制。这种“需求洞察-算法优化-功能迭代”的全链路闭环,在电商垂直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AI运营在缩短产品上架周期方面,展现出独有的价值。服装类目的成本结构,传统模式下单品未上市已产生5000元沉没成本。而AI运营通过智能生成商品主图、场景渲染及营销文案,将新品上架周期从45天压缩至36小时,并赋予商家零成本试错空间。
面对当前AI工具普遍存在的泛化性问题,杨歌锚定电商垂直赛道构建专属解决方案。团队开发的智能上架系统深度整合选品分析、视觉生成与市场预判功能,通过动态捕捉相关平台数据流,为商家提供从产品孵化到爆款打造的AI驱动增长路径。
AI摄影师 从传统影棚走进数字画布
今年33岁的谢奕遒在影像行业深耕十二载后,转型成了一名AI摄影师。在谢奕遒看来,传统摄影依赖物理世界的精密操控,每个环节都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今AI技术构建起全新的创作逻辑: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解析产品特征,智能补全材质细节与空间关系,甚至在后期处理环节实现“一键精修”。
回溯十年前的工作模式,一组内衣产品图需经历搭建影棚、聘请模特、后期精修等繁复流程,耗时数日完成,亚洲女性与欧美的体型差异常导致试穿效果偏离预期。如今AI生成的虚拟模特不仅能精准匹配产品尺寸,更将成本压缩至传统模式的零头。他轻点屏幕,一组光影自然的AI试穿图在30秒内跃然眼前。
“这不是对摄影艺术的消解,而是科技浪潮重塑影像美学的新路径。”谢奕遒凝视着屏幕上实时生成的AI影像,光影在虚拟与现实间流淌,见证着行业从重型创作向智能表达的范式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