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代写作业或论文”“篡改实验数据”等学术造假的新闻层出不穷。怎样用好AI这把“双刃剑”?日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发布《关于在学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在高校层面打响了人工智能规范应用的“第一枪”。
《意见》从适用范围、鼓励使用场景、限制使用场景、违规处理等多维度,为“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量身定制“使用守则”。在“可为”与“不可为”间,给师生以明确界定,为高校带来颇具参考价值的示范性解决方案。
在AI技术使用场景的界定上,《意见》提出,教学、科研、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都成为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对于教师而言,借助AI生成教学方案、课程资料,就如同拥有一位不知疲倦的“智能助教”。对学生来说,利用其进行学习资料整理、文献综述撰写,恰似配备了一位贴心的“学习小助手”。在科研领域,运用AI开展数据预处理、实验数据分析等工作,仿佛为科研工作装上强劲的“加速引擎”。而在论文撰写的语言润色、格式排版,学术交流的多语言翻译、会议记录整理等方面,AI助力工作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意见》在限制使用场景方面也划出了清晰且不可逾越的“红线”:严禁使用AI代写论文、实验报告或课程作业,从根源上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守护每一份学习成果的纯粹性;禁止利用其生成虚假数据、篡改实验结果,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学术造假,捍卫学术的神圣尊严;在学术评审、署名与贡献认定等关键环节,同样明确禁止违规使用AI技术,全力维护学术领域的公平与公正,让学术殿堂始终保持圣洁。
《意见》还明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要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禁止上传涉密数据和图片,校内AI工具部署需备案,为数据安全筑起“防护墙”;使用者应主动、清晰地声明并标识AI的具体使用细节,确保使用过程透明、可追溯,让每一次技术应用都经得起推敲与检验。对于违规行为,学校也将依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手软。
《意见》旨在规范师生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科研及学术活动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的行为,全方位守护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与创新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梁旭说:“这就像给人才培养工作安装了‘智能导航’。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明确指引,并在规范使用中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今年以来,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全国多所高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复旦大学于1月发布国内首个本科毕业论文AI使用规定,明确禁止AI参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文本生成等关键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要求AI生成内容不得超过全文20%并需标注;上海交通大学3月发布教育教学AI使用规范,强调教师责任和学生学术诚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祺瑶
流程编辑: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