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和应用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身处变革浪潮,我们的认知范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智能算法通过精准的内容推荐影响着用户的三观形成,云端数据库让信息“即查即得”成为常态,智能助手则逐渐演化成为人们的外延“认知器官”。这种认知范式的跃迁,极大地丰富了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AI赋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同时一些隐性的认知陷阱也伴随出现,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警惕算法“投喂”造成的认知固化。基于用户画像推送定制化内容,被当下不少网络平台作为优化用户体验的重要卖点,受到广泛应用。然而,智能算法加持下的推送内容看似更符合网民心理预期,实则却是在精准的同质化信息“投喂”中构建起封闭的信息茧房,使网民的认知逐渐陷入单一化、模式化困境。长期处于这种信息环境,部分网民不仅丧失了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其对异质观点的包容度也持续弱化,进而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割裂与对立。要突破这一困境,算法机制的完善是必要的外部条件,内在的关键仍在于要主动打破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在享受算法便利的同时,始终保持开放求知的态度和对多元观点的包容,切实做到“兼听则明”。
警惕信息泛滥造成的认知雾化。触屏轻叩,海量信息奔涌如潮;指尖微滑,万千画面流转如梭。我们较之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容易获取信息,每天接触的文字、图片、视频不计其数,但有时也发现,看过的越来越多,懂得的却越来越少,好似在无尽的信息中雾化了认知。究其缘由,客观而言,庞大基数下,虚假的消息、偏执的观点、空虚的内容难免混杂于网络平台,扰乱视听,影响判断;主观而言,我们在泛泛浏览中更容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多是点赞、收藏、转发,却很少真正消化与理解。要拨开这层认知的迷雾,或许还应回归“慢思考”,少一些即时反应,多一些精读深思,始终保持清醒,增强辨别能力,让信息真正服务于认知。
警惕智能依赖造成的认知钝化。写作、绘画、编曲、剪辑,这些传统的创作模式随着生成式AI的出现,从需要长期专业训练的手艺活,变成了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即时输出的便捷操作。然而,当创作的过程被频繁廉价外包给智能助手,我们也逐渐丧失了思考的主权,过度依赖AI技术造成的认知钝化正如温水煮蛙般悄然蔓延。须知,真正的创作价值不仅在于产出结果,更在于创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思维淬炼。AI技术可以是创作的加速器,但永远不应成为思考的替代品。避免认知钝化,需要守住思考的主权,在“人机协作”中坚定“以人为主”的创作立场,把智能助手作为处理重复性事务与拓展创作的工具,将创意构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AI发展是大势所趋,它既为我们描绘了智慧生活的美好图景,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深层次挑战。身处变革浪潮,我们要善于在保持清醒认知的前提下主动拥抱时代,以开放而审慎的姿态抢抓AI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谱写“人机协作、智慧共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