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美政客重提掌控巴拿马运河引发热议。这场风波背后,藏着怎样的大国博弈与战略考量?
编辑
巴拿马运河(资料图)
巴拿马运河贯通大西洋与太平洋,每年承载着超1.4万艘船舶通行,其贸易货运量占据全球贸易总量约5%。这条全长82公里的人工水道,使船舶航程缩短数千海里,大幅降低海运成本与时间损耗。从军事视角,其为各国军事力量跨洋投送的关键通道;于经济层面,更是全球贸易流通的“黄金动脉”,影响着众多大宗商品的运输走向与价格形成。
1903年,美国借《海-布诺-瓦里拉条约》强行攫取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实施长达85年的管理。直至1999年,巴拿马依据《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才完全收回主权。如今美政客重提“收回”论调,是其霸权思维在运河事务上的延续。通过掌控这条战略要道,美国试图维系在西半球的地缘政治优势,强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辐射。
巴拿马运河(资料图)
部分西方媒体抛出“中国威胁巴拿马运河主权”论调,声称中企参与运河建设意在军事渗透。实际情况是,中企与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合作,聚焦于港口扩建、物流园区开发等商业项目,旨在提升运河运营效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西方将正常经贸合作歪曲为“战略扩张”,实则是为美国插手运河事务制造舆论掩护。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坚定尊重巴拿马主权与领土完整,支持巴方自主管理运河事务。强调与巴拿马的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共赢原则,遵循国际规则与市场规律,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方致力于通过基建合作,助力巴拿马提升运河竞争力,这与美国的霸权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巴拿马政府强硬驳斥美国言论,重申运河主权不容侵犯,坚决抵制外部干涉。丹麦、墨西哥等国也公开批评美国此举是对主权国家的挑衅。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识到,美国此举严重破坏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对全球稳定秩序的公然挑战。
美国(资料图)
美国若重新掌控运河,军事上可增强在西半球的威慑力,快速部署军事力量;经济上能强化对南美洲资源的掌控,影响国际贸易定价权。同时,还能借此遏制其他国家海上力量发展,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但这种零和博弈思维,已难以得到国际社会认同。
美国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图谋,暴露其霸权思维的顽固。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平等合作理念,为国际合作树立典范。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单边霸权行径愈发失去市场,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才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对美国行径的抵制,正预示着霸权主义的衰落与多边合作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