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上半年,AI行情上演了一场典型的资本“冷热交替”。一季度,随着DeepSeek走红,公募基金重仓AI收获超额收益;二季度行情降温,资金快速转向创新药、新消费。剥离情绪看本质,AI板块的回调并非产业转向,而是市场在经历一次必要的去伪存真。
过去的AI投资热潮,很大程度上由技术叙事驱动。市场在缺乏业绩验证的情况下,提前押注未来空间。一季报公布后,很多AI企业短期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情绪迅速转冷。中证人工智能指数、机器人指数二季度回调明显,部分个股跌幅不小。这种调整实质是资本对泡沫的主动修正,是一次健康的估值重塑。
AI产业本身并未熄火。从国产GPU到算力租赁,从数据中心建设到AI终端应用,各环节仍保持高景气度,算力和应用端的投资机会凸显。特别是在国产化替代与终端创新双轮驱动下,具备盈利能力与技术实力的公司正在重新获得资本关注。
过去是“只要讲得出AI故事就涨”,现在市场更关注企业是否有真正的产品、客户、营收与护城河。这种结构性分化是AI进入商业化新阶段的信号,也意味着投资者必须重新校准策略。
一方面,全球科技巨头持续加码数据中心投入,带动国内配套企业迎来订单增长;另一方面,AI眼镜、AI玩具等终端产品已开始小范围落地,有望在体验提升后迎来用户需求爆发。未来,算力基建是确定性,AI终端是弹性,这两类企业将是AI淘金中的“真金”候选。从芯片设计到服务器、IDC、光模块,中国企业正逐步构建起一条自主可控的AI底层体系。这不仅降低了地缘风险,也强化了AI投资在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
真正的机会,来自能够兑现产业红利的企业。对于投资者而言,热潮退却之后,是时候重新审视“技术+场景+业绩”的逻辑。在穿越周期的道路上,真正的AI赢家,从来都不是走得快的,而是走得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