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隐语”社区的变与不变。
过去三年,“数据要素”几乎成了科技圈和政策圈的高频词汇。它被正式写入顶层设计,被定位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尤其是大模型的规模化商用,让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政策不断出台、地方试点持续扩展,然而产业界普遍的感受是:数据要素很热,但依然很远。企业们想用,却总是碰壁;平台们想交易,却陷入合规困境;开发者们想参与,却不知从何下手。
三年前,蚂蚁集团发起的开源社区“隐语”,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数据能不能在安全合规的情况下,真正“流动”起来?三年后,它选择了升级,从“隐私保护计算”跨入“数据可信流通”这个更广阔的领域。
或许,透过“隐语”的三年演进,我们能看到从技术到产业界的探索。
在政策文件和产业愿景的描绘里,数据要素的前景充满了想象力:医疗数据跨院共享、金融风控精准协同、交通出行全局优化……但现实却远没有想象中顺畅。数据要素的流通像是一条有三道铁门的长廊,每一扇门都重重卡住了行业的脚步。
1. 共识难:多路线并行,产业理解分歧大
过去几年,围绕数据流通,产业界先后提出了六大技术路径:数据元件、数联网、数场、可信空间、隐私计算、区块链。这些概念在学术论文、产业白皮书中层出不穷,但在落地实践中,却往往各说各话。
例如,A厂商主张从区块链切入,强调可追溯性;B厂商聚焦隐私计算,强调“数据可用不可见”;C厂商则押注“数场”,希望通过虚拟空间承载数据交互。看似百花齐放,实则难以互联互通。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最大的困扰不是“选哪条路”,而是“这些路彼此不兼容”。就像买了几套积木,却发现尺寸不一、接口对不上,拼不出完整的模型。缺乏标准化组件,让产业共识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
2. 标准难:文件与工程严重脱节
从政策层面看,动作并不少。近三年里,国家层面、地方政府频繁出台数据要素相关政策,行业协会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指南。然而,真正落到企业一线,却常常“纸上很丰满,工程很骨感”。那么,问题出在哪?
颗粒度过粗是最大的问题。标准通常以“框架”呈现,比如要求“保证数据不出域”“实现可审计性”。但这对工程师来说,还缺少一条清晰的从标准到代码的映射路径。
结果就是,很多试点项目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搭建一个实验性平台,做一两个演示场景,项目报告上很好看,但离真正的生产化应用还差十万八千里。标准与工程的落差,让产业在原地打转。
3. 门槛高:有技术无产品,有场景无工具
隐私计算、多方安全计算、TEE、沙箱等技术的出现,让业界看到了数据可控流通的可能。但在部署层面,这些技术几乎都是“高攀不起”的存在。
成本高是第一道门槛。搭建一套TEE环境,需要硬件、系统、运维全链条投入,不是一般企业能负担得起的。
复杂度高是第二道门槛。即便有预算,也需要专业的算法和安全团队,才能真正跑起来。
这就导致一个悖论:技术的确存在,场景需求也的确迫切,但缺乏能够快速使用的“开箱即用”产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参与数据要素流通的门槛高得几乎不可及。
数据要素流通,不是缺乏技术,而是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一个能够把多路线整合成共识,把政策标准映射成代码,把尖端技术包装成可用工具的整体方案。
没有这样的“中间层”,数据要素的产业化只能停留在试点和口号中。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数据要素探索,更多还停留在理念验证和技术产品应用,那么“隐语”走到三周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孤立解决某一个点,而是着眼于构建一整套底层技术与上层生态的闭环。
1. 用密态计算,做数据安全的那个支点
在数据流通的世界里,信任是第一块基石。过去行业常常强调“主体信任”,即在多方协作时需要找到一个大家都可以信任的主体,由主体承担可信第三方的角色。密态计算的价值,就在于可以通过“技术信任”,解决多方合作过程中找不到可信任主体的问题。
通过密态计算,不仅保证过程可控,还能让中间结果保持在密态之中。换句话说,哪怕多方联合建模,最终也不会暴露原始数据。这对于保险行业的风险定价、医疗行业的跨院病例匹配等复杂场景,尤为关键。
在“隐语”的设计中,密态计算不只是一个孤立模块,而是信任体系的支点——它提供了“可用不可见+可验证”的保障。这意味着数据持有方能放心授权,使用方能确信结果可靠。
2. 从隐私计算到数据流通的全栈式系统,是一次关键的跃迁
三年前,“隐语”成立时,定位是聚焦可信隐私计算的开源社区。但三年后,它正在升级为一个全栈式的数据流通系统。
“2+4”架构是这次跃迁的标志:
·2: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构成核心信任底座,负责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
·4:数联网、数场、数据元件、可信空间,作为上层场景平台,承载不同产业的落地应用。
这种体系化的架构设计,不仅让六大技术路线不再各自为战,还为产业用户提供了一个“拼装式积木”的可能:既能选择某一模块独立应用,也能组合成完整的数据流通方案。
3. 独行快,众行远
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终究难以解决整个生态的问题。三年间,“隐语”通过开源的方式,逐步吸引了全球 2万+开发者、70+产业机构参与。
此次,蚂蚁密算公司,携手中电数据产业集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为、北京交通大学等产学研机构,将“隐语”开源社区升级为“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构建更加繁荣的开源生态。
这种生态化力量带来了两个好处:
·模块化:数据元件、数联网、区块链等组件不必由一家独自开发,而是由不同团队共建、共用;
·普惠化:随着SaaS化路径推进,中小企业不再需要自建复杂环境,就能“即插即用”,在低成本下完成业务验证。
换句话说,隐语不仅解决了“门槛高”的困局,也在用开源模式,逐步降低了产业的进入成本。
更重要的是,技术和生态的结合,正在被实际应用场景检验。无论是金融风控的联合建模,还是医疗场景下的跨机构数据比对,隐语都能确保数据的可信流通,通过数据价值的“先验证后授权”,高效地释放数据价值。
这种机制构建起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闭环:业务成效,让数据真正发挥价值;合规支撑,符合相关要求;产业信任,在企业间形成正向循环。
可以说,数据要素流通终于从“试验台”走向了“生产线”。
“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的意义,不只在于某个技术点的突破,而在于把分散的技术路线整合成体系,把高昂的实验门槛转化为普惠工具,为破解“三重门”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法。
如果把过去三年比作打地基,那么接下来的三年,重点就是要搭建一套真正能承载产业级流通的“电网系统”——让数据要素像水、电、冷链一样,成为基础设施,而不是零散的尝试。
在这个探索进程中,有几个方向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 数据交易≠数据要素的全部
在很多人的直觉里,数据要素流通就是“交易市场”。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真正能“流”的数据,并不是原始数据,而是经过加工、包装、可调用的“数据产品”;数据本质上不是卖一次就结束的商品,而是以服务的方式持续提供价值。
就像滴滴不会直接出售行程记录,而是用数据驱动出行服务;美团也不是兜售点餐信息,而是通过数据匹配用户与商家。未来的数据要素流通,也必然走向“数据不卖,而是提供服务”的模式。
2. 从开源社区→国家级标准试验场
“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这样的开源探索,只是起点。随着生态的成熟和产业应用的不断推进,这样的开源社区有望成为一个跨界融合的“协同沙盒”:
·政策层面:它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块可以提前实验的土壤,验证政策与规则如何在真实系统里落地。
·产业层面:它帮助企业找到可对接的标准化组件,避免重复造轮子。
·技术层面:它让开发者能够在真实场景中检验方案的可行性,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论文里。
可以预见,开源社区有可能演变为国家级的标准试验场,推动法规、标准与产业实践的三重共振。
3. 打造数据产业的新基建底座
在历史上,人类对基础设施的认知往往经历了两个阶段: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升级”:例如,冷链物流的出现,让原本只能“运荔枝”的奢侈操作,变成了“运万物”的产业系统。它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让更多生意得以诞生。
·从“行业工具”到“国民级底座”:例如,电网的普及则更进一步,不仅统一了标准、接入了千行百业,还把能源输送变成了一种随取随用的公共能力。
数据要素的可信流通,正处在类似的关口。今天的多数尝试,还像是“运荔枝”式的探索:特定场景下可行,但成本高、可复制性差。真正的目标,是要建成类似电网的系统,让数据的流动不再依赖个案,而是成为全社会的公共底座。
可信数据空间,就是这种“冷链+电网”的综合体:它让数据基础设施具备“运万物”的能力,不局限在少数行业试点;它建立起统一接口和标准,就像电网的电压规范,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厂商的数据可以互通;它让创新企业随取随用,不再重复搭建昂贵的安全体系,而是像接入电网一样,把更多精力放在创造应用价值上。
可以预见,当可信数据空间真正成型,数据要素将像电能一样,成为新的通用生产力。
☆当数据基础设施成为新“电网”,隐语想做那个“变压器”
三年前,“隐语”只是蚂蚁内部的一次探索,带着技术人对隐私计算的好奇与执念。那时的数据要素,更多还停留在政策文件和学术研讨中。
三年后,它已经成长为一个全球两万开发者、数十家机构共建的开源社区。更重要的是,它不再仅仅谈“隐私保护”,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数据可信流通的全栈生态,试图回答那个关键问题:数据,究竟要如何才能真正“流起来”?
如果说,AI是数字世界的大脑,算力是它的肌肉,那么数据可信流通就是它的神经系统。没有神经,信号无法传递;没有传递,智能便无法发挥。隐语正在努力搭建这样一套神经网络,把分散的、孤立的数据,接入成一个能够输送价值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隐语希望扮演的角色,是“变压器”:把抽象的可信数据空间,密态计算,数据元件等技术,转化为可插可用的工具,降低产业门槛;把抽象的政策标准,映射到可执行的代码和模块,缩短从文件到应用的距离;把原本分散的厂商和开发者,汇聚进一个开源社区,推动行业形成共识。
电网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它传输能源,还因为它改变了社会运作的方式。未来,可信数据空间也将如此:它不仅仅是“交易所”,而是全社会创新的底座。
隐语社区这三年的探索,只为了一件事情——让数据在可控、可信的轨道里流动起来。未来,它能走到哪一步,仍需时间验证。但至少在当下,我们已经看到,数据可信流通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正在缓慢落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