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在如东举办的上海大零号湾举行的“AI赋能·智造未来”项目路演现场,上海交大的科学家展示着最新工业AI模型,台下,如东副县长刘莉带领20余家制造企业负责人凝神记录。这场盛会标志着拥有86公里海岸线的如东,正依托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千亿产业,加速构建“上海算法+如东制造”的融合实验室,成为江苏沿海智能化的先锋阵地。
“上海智慧”的如东实践
为了让上海的前沿科研成果更快扎根如东制造土壤,当地精心打造的如东——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正成为打通“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产业落地”全链条的关键枢纽。这座架在沪如之间的“创新桥梁”,既承接上海富集的科研资源,又对接如东旺盛的产业需求——在这里,科研人员的奇思妙想能精准匹配企业生产痛点,让实验室里的AI算法、智能模型加速蜕变为生产线的“增效利器”。
这种“上海研发+如东转化”的协同模式,已吸引一批优质项目落地,为“AI+制造”融合培育了丰沃生态。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发展联络处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汪雨申所言,上海交大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如东扎实的产业基础早已形成广泛合作根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AI驱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持续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工业强县”的AI基因觉醒
地处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点的如东,深谙“向海发展、耕海图强”之道,将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速构建“3+2+1”现代产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在中天科技、嘉通能源、海力风电等龙头企业带动下迅速崛起,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脊梁,完美诠释了江苏“工业强县、项目为王”的发展主线。
在新能源领域,如东从曾经的能源匮乏之地,华丽转身为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所在地。自2002年启动风电项目开发以来,如东通过“强链补链”,吸引了众多龙头企业落户,构建起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如今,全县已聚集118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突破460亿元。不仅如此,如东还依托洋口港的深水良港优势,实现了风电设备的高效运输,成为“技术输出者”。
新材料产业同样亮点纷呈。九州星际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掌握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自主核心技术。这种材料强度是钢铁的15倍,广泛应用于防弹衣、深海缆绳等领域。九州星际积极发挥“以商引商”作用,推动产业链闭环,吸引了众多企业来如东投资兴业。
新装备产业则瞄准“硬核科技”。重通成飞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海上风电叶片“巨无霸”;海力风电致力于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如东“AI+制造”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大主导产业的崛起,深度嵌入了长三角产业协同的宏大图景。当上海张江的芯片企业急需特种复合材料时,如东的美高微球新材料项目便加速布局;伴随江苏沿海风电基地的蓬勃扩张,中天耐丝的5G新能源电缆智能工厂应势而生。清晰锚定“接轨上海、拥抱蓝海、向海而兴”的“三海战略”,如东正借力长三角一体化东风,以AI为关键纽带,全面激活本地制造场景,搏击新兴产业蓝海,向广阔的海洋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增量。
如东光伏电站 图片来源/如东发布
“智改数转”的乘数效应
在如东,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投身于“智改数转网联”的浪潮,借助AI技术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和人工成本的显著降低,联亿机电和金红叶纸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联亿机电是一家专注于机电设备制造的企业。走进如东联亿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几十台机器同时运转,一个个电容器外壳从高速运转的机器里“吐”出,全年总生产能力可达480亿只,而偌大的厂区内生产工人却寥寥可数。“我们自主研发了ERP和MES系统,可将客户订单智能转排产,设备数据实时传输,有力提升了产品精度,减少了人力需求。”公司董事长周文华介绍。智能化系统有效解决了生产计划不合理、设备故障率高、质量控制不稳定等痛点,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数据驱动”的蜕变。
金红叶纸业作为一家大型造纸企业,在“智改数转网联”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企业利用AI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在这家生活用纸巨头的如东基地,24条生产线昼夜轰鸣,AGV小车穿梭不息。副总经理林威助指着中央大屏说:“每吨纸的耗电量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提升25%,秘诀在此。”生产车间全面智能化,83台全自动设备连接“智慧大脑”。副总经理洪小刚详解:“这台‘大脑’实时追踪全链路,120台视觉检测机器人同步质检,可替代200名人工;智慧物流立体仓库1小时吞吐量达100吨。”整个车间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智慧生物体”,原料处理、生产加工、成品出库等尽在掌握,即使无人值守也能运行自如。
金红叶纸业的自动车间 图片来源/如东发布
如东企业的转型蝶变,深植于江苏省及地方政府的系统性政策沃土。自《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组建专业诊断团队,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为约900家规上企业提供免费“智改门诊”,精准把脉企业转型痛点。此外,三年行动成效斐然:不仅培育出国家级智能工厂及一批省级智能示范工厂、车间,更推动400家规上企业获评省级“星级上云企业”,数字化底座日益夯实。三年深耕,“智改数转”的如东实践,正将黄海之滨的制造基因淬炼为引领长三角的“新质生产力灯塔”。
文/李诗睿
来源:如东发布、如东政府网、如东县企业家协会、如东县人民政府、人民网江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