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她》中无处不在的AI伴侣萨曼莎,到《星际迷航》中的通用翻译器,再到《机械姬》中可独立思考的机器人Ava,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将“银幕魔法”加速照进现实。人类社会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逼近自己编织的科技乌托邦。
人机协同:从“工具”走向“伙伴”
自2022年以来,大模型技术持续爆发式迭代,衍生出云侧与端侧、通用与行业、语言与多模态等多元类型。在这一过程中,机器智能实现跨越式突破,人机协同迈入全新阶段。
与传统辅助工具相比,新一代AI大模型不仅拓宽了交互模态,更重塑了知识获取的方式:从搜索整合走向共同创造,从认知参与进阶到具身参与。人机协作正从外部辅助走向深度融合,教育也随之迈入以“人机共生”为特征的高阶形态。
2025年以来,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崛起显著降低了行业技术门槛,推动垂直模型大量涌现。据国家数据局披露,我国人工智能专利已占全球总量的60%,综合实力实现系统性跃升。
在教育领域,政策、需求与资本的三重推动,正助推AI从浅层工具嵌入,走向教学全流程、全要素的重构。以DeepSeek、讯飞星火为代表的AI技术,已深入课堂核心环节,人机关系逐步发展为协作共生的“伙伴”。
当教师和学生从作业批改、笔记整理等重复劳动中解放,教育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得以回归——在这一过程中,AI不仅是助手,更成为一面“镜像”,反映并塑造着教育场域中个体与集体的特质。
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正在对工业化教育范式进行结构化突破,重新校准教育本质的价值坐标。
落地场景:AI须真正扎根教学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叙事,离不开无数真实教学场景的细微支撑。AI若脱离具体的教学环节,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避免AI技术空转,关键在于从“技术驱动”转向“教育驱动”与“学习者驱动”,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系统推进人机协同。只有技术真正服务于“教”与“学”的本质诉求,才能实现从“空转”到“有效转”的价值跃迁。
如在课堂课堂教学场景中,黑板作为核心交互界面,其从石灰板、白板到智能大屏的演进,正是教育形态变迁的缩影。
以人工智能教育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为例,随着讯飞星火能力持续进化,大模型技术正广泛且深入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全业务流程。
搭载了星火教育大模型的讯飞AI黑板正在成为课堂上的“第三主体”,大模型自动识别手绘图形,实现3D剖分与动态展示,推动“数形结合”、虚拟人互动教学等创新应用。目前,该类“师-生-机”三元课堂已覆盖全国5.8万所学校,累计服务超1700万师生,开展课堂教学5000万余次,互动学习超过40亿次,虚拟人问答超过353万次。
在作业批改环节,基于新技术的星火智能批阅机,10分钟就完成一个班级作业的全自动批阅、原卷留痕打印与精准反馈。数学题可按步判分、分析错因;英语作文支持逐句点评与提升建议,推动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诊断-反馈-提升”的闭环。该系统已应用于4.2万余所学校,每月生成学情报告超1000万份,辅助精准教学。
体育教学同样迎来变革。通过AI姿态识别与数据分析,讯飞联合北京体育大学等多所体育高等院校构建“采集-诊断-指导”一体化方案,实现数据驱动的体育课堂。目前已在2000余所学校落地,学生运动兴趣提升43%,体测优秀率提升12.5%。
此外,讯飞还基于超10亿心理数据打造青少年心理大模型,打造AI心理伙伴,提供伴随式筛查与干预辅导,强化学生心理韧性。
基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讯飞逐步形成“过程性学情采集—智能评价—路径规划—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的因材施教路径。自2019年起,该模式已在90多个地区落地,惠及千万师生。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认为,植根真实场景,回应真实需求,创造真实价值,才是“AI+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双向赋能:AI与教育共同进化
刚刚结束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科大讯飞聂小林基于讯飞的智慧教育实践,提出人机双向赋能的共生共进模式。在此模式下,人机协作形成了一个动态互补、持续反馈、共生演进的复杂系统。
2024年,讯飞联合中国教科院,以高中数学为示范,开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小学智能教师示范应用研究,提出“知识+智能”双轮驱动、“人师+机师”双向赋能的技术路线:通过萃取专家教学理论和经验,并汇聚一线优秀教研员和教师研发教学材料,融入星火教育大模型训练,开发基于“思维链-问题链”的数学智能教师助手,支持教师创编课件与多模态素材。目前已有逾20万教师采用该模式开展问题链教学。
针对小学科学教师资源短缺的痛点,讯飞在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支持下,构建教育行业首个“知识-能力-行为”三维动态知识图谱,并研发思维链驱动的科学教育大模型,从5万余位特级教师课时数据中萃取教学逻辑,将“为何这样教”的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路径。该系统既辅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也通过第一视角呈现专家思维,帮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生成式AI凭借多模态与可塑性,在工具、辅助与替代角色间灵活切换,持续迭代;人类则凭借批判思维、情感智能等高级认知,对AI输出进行元认知调节。这种人机双向增强机制,推动系统实现协同演进。
在这一过程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因材施教”等中外经典教育智慧,以全新形态回归课堂。智慧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答题者”,而是塑造“提问者”“整合者”与“思考者”。
技术的洪流之中,教育的本质反而愈加清晰:它是一种属“人”的智慧。AI可以成为苏格拉底式的“铜镜”,照见学生的思想萌芽,也映出教师的育人初心。
但人类,始终是持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