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有可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如今,最火爆的技术热词,无疑就是人工智能。
9月8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隆重举办,论坛的主题是“从蔚蓝到未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共建美丽丰盈的海洋”。其中,一场关于海洋人工智能平行论坛的举办透露出重要信号,“海洋+AI”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海洋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作为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蓝谷依托区位优势,早已抢先形成关键布局,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核心,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未来。
1
近年来,海洋开发领域面临着数据来源复杂、采集成本高、流通壁垒多、开发利用难等痛点,而作为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高地,青岛蓝谷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入手,让AI技术成为破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瓶颈的关键利器,成功抢占“蓝色制高点”。
2024年7月,青岛发布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这是国内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方案中提出,要把青岛蓝谷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算谷、智谷、数谷;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蓝谷之所以肩负如此重任,其科研人才的优势是底气所在。作为国家向海图强的前沿阵地,青岛蓝谷依托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等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公开报道显示,仅崂山实验室已集聚包括45位院士在内的2200余名创新型高端人才。
时至今日,蓝谷在海洋+AI的新兴赛道上遥遥领先。在崂山实验室等科研集群优势的助力下,国实科技打造了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平台,构建起覆盖“全球—海区—省—市—核心区域”的立体化海洋数据资源体系。该平台目前已汇聚292类超100亿条海洋数据资源,总量超50PB,约占全国海洋数据总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平台已汇聚292类40余家合作单位入驻,形成交易额超3500万元,带动产值超5亿元。
2
海洋AI产业的核心,是实现技术成果到商业应用的成功转化,作为崂山实验室唯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位于蓝谷的国实科技,在这方面建树颇丰。
在应用场景落地方面,国实科技发布的“海悟”大模型立足海洋防灾减灾、渔业安全生产等智慧海洋核心业务领域,能同时解析声呐、光学和雷达信号,识别海洋生物种类准确率超95%。目前,“海悟”已服务50余家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涉海企业,仅上线一年多便实现销售额5500万元。
除了“海悟”,国实科技还开发了海洋渔船执法大模型“船寻”和海洋生物医药大模型“海星”,其中,“海星”打破了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要花费10年、投入10亿美元的惯例,真正让“大海捞针”式的碰运气逐步走向“按图索骥”。此外,国实科技还推出了仅需90秒便可预测出未来15天的全球海洋环境,计算性能较传统方式提升3000倍的“问海”等覆盖海洋全领域的专业大模型及智能体产品,在青岛、烟台、福建漳州及泉州等地形成服务网络与应用能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新一代智能化业务助理“灵龙”,它能够主动分析气象预警和渔船位置,自动发送避险通知;还能7×24小时监测渔船轨迹,识别违规行为并自动生成执法报告。与山东港口集团合作的港口大模型则像“超级调度员”,能自动计算最优装卸顺序。
3
目前,青岛研发、优化和应用的海洋大模型已有30个。但对于产业门类齐全、数据要素丰富的青岛海洋产业来说,30个海洋大模型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青岛已初步形成“政策引领+算力支撑+数据驱动+场景落地”的海洋大模型发展模式,在预报、港口、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随着“1+8+N”大模型体系的完善,青岛成为全球海洋AI创新高地的目标,也越来越接近。在《实施方案》中,青岛提出力争到2026年全市算力总规模达到12000P,存储总量达10EB的远大目标,而在此计划中肩负重任的蓝谷,正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场景”的海洋AI全生态,打造包含大模型矩阵、行业大模型以及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彻底激活数据价值,为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澎湃的“深蓝算力”。
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将海洋AI的合作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而蓝谷正以大数据为破壁关键,围绕海洋大模型开发,激活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蓝密码”,走出“数据要素X海洋经济”的新路径。(文/陈柏宇)
上一篇:恒生科技的AI拔估值叙事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