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俊霖 杨承润
近年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焦点。在这一浪潮中,人工智能(AI)正逐渐成为驱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力争占据科技的制高点。
在拉丁美洲,智利凭借其前瞻性的国家战略、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日益壮大的创新生态,被公认为该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准备指数”,智利高居拉美首位。此外,在由智利国家人工智能中心(CENIA)和拉加经委会(ECLAC)发布的《2024年拉丁美洲人工智能指数》(ILIA 2024)中,智利同样被评为区域内人工智能发展的先驱。
从政策规划到企业应用,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国际合作,智利在人工智能的多个维度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人才短缺、政策落实和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挑战。若要维持其在区域内的领先地位,智利需要进一步完善战略实施路径加强跨部门协作,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广泛地融入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
智利如何成为拉美AI“试验田”
智利在人工智能战略布局方面起步较早,展现出高度的政策前瞻性。2021年,智利在拉美区域内率先推出了《智利人工智能国家战略》(Política Nacional de Inteligencia Artificial),该政策涵盖研发、投资、创新与公共政策等多个方面,是一项旨在将智利打造成为拉美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阵地的综合性国家战略。为确保战略落地,该政策还配套推出了为期十年的行动计划。根据计划,智利承诺投入260亿美元的公共资金,重点支持社会经济、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坚定决心。
2022年,加夫列尔·博里奇(Gabriel Boric)总统上任后,在前任政府奠定的基础上,从立法、注资、区域合作等维度持续发力,进一步优化了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生态。在政策激励下,诸如“初创智利”(Start-Up Chile)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日益活跃,食品科技公司NotCo等一批聚焦人工智能的优秀初创企业也在智利蓬勃发展。在《2024年拉丁美洲人工智能指数》中,智利在“推进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这一分项上排名第一,其政策引领作用获得了高度认可。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导致监管与合规挑战日益凸显,而在拉美多数国家,相关监管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自2024年起,智利将自身定位为拉美人工智能立法的先行者,积极推进相关法案的制定。同年5月,由智利科技、知识与创新部提交的《人工智能法案》在众议院进入审议环节,此举有望填补该国乃至拉美地区在人工智能监管领域的空白。该法案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以风险评级为基础的多层分级监管体系,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人工智能应用,明确其所需遵守的技术与合规要求,为未来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指南,旨在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更加道德、负责任的方向健康发展。
横向比较来看,智利的监管框架深度借鉴了欧盟的相关法规,吸收了国际通行的风险分类与伦理原则,体现出智利追求监管现代化的积极努力。同时,法案也采纳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包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求,显示出智利对本土发展现实的高度关注。最关键的是,智利在立法方面表现出的主动性,反映出其政府对人工智能变革潜力的深刻认知与前瞻性治理思维。
产业的发展需要丰沃的土壤,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智利在这一方面占据多重优势。
一是市场规模可观。2023年,智利在电信、IT服务、研发与商业服务领域的出口总额高达38亿美元,为AI产业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目前,智利已拥有约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7亿美元,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二是数字基石稳固。数据中心是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智利是拉丁美洲第三大数据中心市场,拥有58个数据中心,为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智利还推出了“国家数据中心计划”(Plan Nacional de Data Centers),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吸引25亿美元投资,从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进一步扩展和升级其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绿色能源赋能。数字基础设施通常能耗巨大,但智利拥有世界顶级的太阳能与风能资源,这使其能够在推进数字产业扩张的同时,兼顾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独特的“绿色算力”优势。
四是国际互联互通。在国际网络连接方面,智利同样处于拉美上游水平。目前,智利已拥有一条直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居里(Curie)海底光缆,另一条跨越南太平洋、连接大洋洲的新光缆也正在协商建设中。这些设施极大增强了智利的国际信息接入能力,对于训练需要海量数据的大语言模型而言至关重要。
投资智利AI必须看透的两面性
智利在发展人工智能时并未闭门造车,而是将区域协同视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ChatGPT、Gemini等基于英语和发达国家信息生态的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智利敏锐地意识到,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拉美本土的文化信息在这些模型中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为此,由智利国家人工智能中心牵头,智利正联合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共同开发Latam-GPT。这不仅是一个技术目标宏大的项目,更是首款专为拉美独特的历史、文化及语言多样性而设计的大语言模型。Latam-GPT的开发对于保护地区文化认同、维护数字主权、赋能经济转型以及加快区域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对于正在积极实施工业4.0战略的拉美各国制造业而言,一款能深度理解本地语境的人工智能模型,将能够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加速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决策的落地。作为项目的主导国,智利无疑将在合作中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并有望塑造拉美未来的AI生态格局。
尽管智利在人工智能领域潜力巨大,并已建立起良好的政策与监管框架,但与其他拉美国家类似,其发展道路上仍存在多重障碍。
首先,科技人才瓶颈问题突出。智利面临着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在国内,尽管政府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领域投入较多,但显著的地区教育资源不均限制了人才基数的有效增长。在国际上,由于缺乏足够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智利在全球高科技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其次,“数字鸿沟”导致发展不均衡。虽然智利整体基础设施在拉美处于领先水平,但国内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明显。在需求端,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光纤与5G网络覆盖率不足,民众接触和使用人工智能应用的机会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国内市场。在供给端,地方层面缺乏明确的投资激励政策,导致数据中心等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倾向于集中在少数核心城市。
最后,自然资源条件限制。人工智能设施对散热和电力要求极高,通常耗水量巨大。对于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智利而言,新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通过严格的环境评估,还必须权衡技术发展与当地居民用水需求之间的潜在矛盾。虽然可以借助海水淡化等新技术绕过资源限制,但这无疑会推高建设与运营成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
中国资本与技术落地的绿色共赢路径
总体而言,智利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基础优越,虽面临挑战,但仍是拉丁美洲最具潜力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之一,尤其在治理与监管框架方面已走在区域前列。未来,中国企业在与智利开展人工智能投资与合作时,应立足当地现实,深入理解其独特优势与实际挑战,并积极响应其本土需求。
一方面,智利领先的监管环境与数字基础设施为外部投资提供了稳定性和便利性,但另一方面,完善的法规也对企业的合规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中方投资者应秉持“南南合作”的互利共赢原则,将自身技术、资本优势与智利的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在合作中助力其实现国内均衡发展,共同释放人工智能产业的巨大潜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应充分考量智利的自然条件特征,积极利用其丰富的绿色能源优势,并引入节水、节能等先进技术,打造可持续的“绿色AI”项目。这不仅有助于项目顺利通过当地的环境审批,更能避免与当地社区产生资源竞争,从而树立负责任的国际投资形象,实现长远共赢。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