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AI现在的发展速度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描述了,只要我们生活中还接触网络,必定能和AI扯上关系。
但很多人都不明白,现在市面上的AI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所有功能都能自由使用,那幕后公司到底是怎么挣钱的?
而这回美国的OpenAI直接站出来打个样,明目张胆要搜刮自己用户的腰包!
聊天变下单
最近使用OpenAI的网友发现,现在用AI聊穿搭,说一句“想要秋天穿的风衣”,AI会直接甩来一个购物链接,点进去就是Shopify上的独立站,付款流程顺得让人反应不过来。
这正是OpenAI和Shopify联手推出的“即时结账”功能,两大巨头强强联手,给自己的用户挖下买单的陷阱。
很多人对Shopify不熟,它是加拿大的一个“电商基建平台”,很多中小品牌没能力搭建自己的官网,就靠Shopify快速开店,在美国、加拿大的独立站商家,十有八九都用它。
OpenAI和Shopify的这种合作,最妙也最让人警惕的地方,是把“消费冲动”藏在了“日常聊天”里。
以前我们在淘宝、百度搜东西,还知道自己是“要购物”,会主动对比几款产品。
但跟AI聊天时,我们的戒备心是松懈的,可能只是随口一提需求,AI就顺势把产品推过来,甚至不用跳转多页面,点链接就能买。
有朋友说“我还得输密码,能反应过来”,但懂行业的都知道,免密支付只是时间问题。
当AI把“思考时间”压缩到几秒,很多人都会像“手滑点错”一样下单。
我倒觉得,这比传统广告更“高明”。
传统广告是“我在卖,你来看”,而AI推荐是“你在聊,我在推”,它利用了对话场景下的信任感,把“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靠近”。
就像你跟朋友聊天,朋友说“我知道一家风衣不错”,你会更愿意相信。
可AI不是朋友,它背后是商业利益的计算,这层窗户纸,很多人还没捅破。
为什么AI只推这一款?
有人好奇,像Shopify这样的购物平台,里面的风衣成千上万,AI为啥会推这一件?
答案就是现在互联网常用的变现秘诀,行业内都叫它“竞价广告”。
这种模式不是佣金高就推,而是要算“用户购买概率×佣金”的最大值。
比如A商家给10元佣金,但100个人里只有1人买,总收益就是10元。
而B商家给5元佣金,虽然佣金较低,但100人里有5人买,总收益足足有25元,AI就会优先推B商家的产品。
这逻辑本身没问题,但放在AI场景里就变了味。
以前在淘宝搜风衣,页面会列十几款,你能看评价、比价格,可AI聊天时,它最多给你1-2个链接,相当于直接替你“做了选择”。
更关键的是,没人会告诉你“这个推荐是算过佣金的”,如果平台真讲“商业道德”,只推用户最喜欢的,那它一分钱佣金都赚不到,根本违背商业化初衷。
这里就不得不提闭源AI的隐患了,去年有技术博主用开源的Llama模型,在自己公司服务器上搭了个AI助手,只用来查行业资料、写周报,别说推广告了,连联网都能手动控制。
这就是“开源”的好处:用户能掌控AI的用途,而不是被AI牵着走。
可“闭源AI”就像个黑箱,你不知道它为什么推这款产品,也没法关掉推荐功能,只能被动接受它的“安排”。
看不见的“账单”
很多人觉得“AI聊天是免费的,购物是自愿的”,可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看似免费的互联网服务,其实都藏着“隐性付费”。
就像现在用的AI,你没直接交钱,但商家要给平台佣金,这些成本最终会加到产品定价里。
比如一件风衣,本来卖300元,加上10元佣金,就会涨到310元,你买的时候,其实已经替平台付了“AI服务费”。
有行业人估算,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因为这种广告模式,要给互联网巨头交四位数的钱,美国人更甚,得大几百美金。
更值得注意的是,AI的“原材料”还是全人类的语料,我们写的文章、聊的话题、分享的观点,都成了训练AI的“燃料”,可最终的收益却只归少数巨头。
这就像大家一起凑钱开了家店,最后只有店主赚钱,其他人还得花钱买店里的东西,这显然不合理。
尤其要提醒家里有老人的朋友:老人对“AI推荐”的戒备心更低,可能觉得“AI都推荐了,肯定好”,很容易冲动下单。
这时候不只是“看住钱包”,更要帮老人建立“AI推荐有目的”的认知,谨防落入购物陷阱。
结语
AI本身不是“收割工具”,是商业利益和闭源模式,把它变成了“全天候保险销售员”。
未来我们要的不是反对AI,而是更透明的AI,而且还要给用户选择“是否接受购物推荐”的权利。
毕竟好的AI应该是“帮你做事”,而不是“哄你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