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海湾大桥远眺城市建筑群。
滨海湾OPPO园区投产,大批产业人才进驻。
深江高铁建设让“轨道上的滨海湾”加快变为现实。
威远城市花园环境优美、居住舒适。
东莞黄金海岸蓝绿交织,公园绿岛串珠成链。
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既可以看到滨海湾OPPO园区的运动健康实验室里,工程师正通过优化AI算法提升智能手表的监测精度,也可以看到传统制造业工厂老板与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东莞AI研究院”)的工程师探讨给产线安装“智能大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滨海湾成立八周年的新节点。从一片滩涂起步,历经八年蝶变,这片承载着东莞向海图强新梦想的热土,已经成为了东莞制造业转型的试验场和产业开放窗口。
当前,滨海湾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国应用赋能示范区建设,探索了一条“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生态培育+创新服务支撑”的立体化发展路径,将为东莞产业升级提供新注解。
龙头企业引领:从制造基地到创新枢纽
从广深沿江高速向南望去,昔日沿海滩涂上,已经“生长”出一栋栋简约现代、科技感十足的产业高楼。这里扎根了引领滨海湾产业发展的“链主”力量——滨海湾OPPO园区、vivo智慧终端总部、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
滨海湾新区成立之初,OPPO、vivo、小天才等龙头企业便选择在此布局落子,看中的正是滨海湾毗邻广深、临近港澳的绝佳区位优势,以及其代表东莞深度参与大湾区合作的战略定位。
作为OPPO前沿科技发展和全球业务拓展重要战略支点之一,投资近百亿元的滨海湾OPPO园区在2024年率先启用——从全球算力中心到智能制造中心,再到OPPO全球最大的运动健康实验室,OPPO将创新触角延伸至“算力+算法”“研发+应用”的智能生态构建中。
谈及OPPO选择在滨海湾布局人工智能,OPPO智能助理部部长万玉龙博士提到“业务快、数据近、人才近”三大优势。“我们在完成自身业务的过程中沉淀了新的技术或能力,也会分享给兄弟团队使用,真正赋能AI领域上下游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构建硬件、服务、能力于一体的AI‘1+n’的生态。”万玉龙表示。
可见,龙头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引领,更重要的是构建创新生态带来的外溢效应。自“香港理工大学—OPPO联合创新研究中心”落户滨海湾新区后,今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OPPO—东莞滨海湾”运动健康联合实验室完成签约,通过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运动”的智慧健康生态场景落地。
产学研合作与开放创新的发展模式加速了技术扩散与应用场景落地,这种创新生态构建也发生在vivo。今年8月,2025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AIGC创新赛在东莞举办,vivo向青年开发者们提供最新的蓝心大模型和相关平台工具进行创作开发,一系列优秀作品也让人看见了AI时代“未来应用”的雏形。
这些扎根在滨海湾新区的龙头企业向市场传递出产业升级信号:这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基地,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策源地。
产业“热带雨林”集聚:从招商到育商
背靠东莞制造的厚实“家底”,在智能终端“链主”企业的引领下,滨海湾新区正加快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的“热带雨林”。
走进占地370亩的滨海湾精密智造科创园,中图仪器、滨海湾AI智造基地等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聚焦人形机器人、半导体设备等前沿领域,科创园将通过“龙头引领+精准补链”双轮驱动,构建从AI芯片研发到智能终端制造的全周期产业生态。
雷赛智能计划在滨海湾新区投资建设华南区域总部及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智造基地项目。“我们坚定看好滨海湾的产业生态与创新氛围,未来也将通过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为新区注入更多人工智能供应生态,助力新区构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雷赛智能董事会秘书向少华博士说。
集约化、品质化的产业园区已成为滨海湾新区招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产业生态重要载体。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已引进超60家企业落户,集聚了一批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优质企业,实现了“上下楼即上下游”;滨海湾科兴科学园重点打造“AI未来大厦”,聚焦AI+时尚、家居、可穿戴、汽车、机器人等五大领域,构建产业生态圈。
在威远岛,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威远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南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产学研连片的创新生态。
威远现代化产业园内首个项目——中交滨海湾科创智造园已储备意向入园企业近40家,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陆续交付。“我们已经和大湾区大学进行对接,未来将探索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基地,打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当产业发展从“项目引进”向“生态培育”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在滨海湾形成协同效应,助力构建“AI+智造”产业生态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从技术赋能到生态构建
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不仅需要创新技术引领和完善的产业链,更需要技术、平台、资本等要素的系统性支撑。
作为链接AI技术与制造一线的桥梁,东莞AI研究院围绕边端智算网络建设、工业数据要素服务、数字化转型平台开展创新应用,已在PCB、半导体、模具、潮玩等多个领域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滨海湾新区还引入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全球跨境技术贸易(大湾区)中心,接入全球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实现高效对接。
这些专业机构平台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为企业打通了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的全链条环节。同时,滨海湾新区还出台AI“政策包”,最高奖补3000万,并筹建1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真金白银”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面向未来,滨海湾新区的“AI梦”在于构建一个AI赋能千行百业的应用创新场域。总投资超百亿元、占地1500亩的灵犀岛人工智能小镇应运而生,规划打造AI与生产、生活、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新示范。目前,灵犀岛首开区已摘地,将率先打造集AI成果转化、技术展示交易、产品体验消费、应用人才培育、科普研学实践于一体的AI体验中心。
创新人才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滨海湾新区以品质配套加快“筑巢引凤”。风华苑人才房、邻里中心、威远现代化产业园保障房“向上生长”,未来将提供3500多套品质住宅,有效解决企业员工安居之忧。此外,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滨海湾未来学校高中部陆续动工,全面提高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站在新起点上,滨海湾新区将持续锚定开放创新,全面深化与大湾区城市协同合作,积极争取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打造区域全新增长极,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滨海湾力量。
“桥”见滨海湾 路联大湾区
桥下海水翻涌,桥上车流不息,滨海湾大桥巍然屹立于磨碟河出海口,洁白的“丝路玉兰”熠熠生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大标志性建筑。不远处的东莞黄金海岸,慧眼桥与海上日落共同勾勒出“湾区之眸”的奇妙景观,备受市民游客青睐。
桥梁是地标,也是“动脉”。过去,交椅湾与沙角半岛隔水相望;如今,滨海湾大桥将两大板块通行时间缩短至5分钟,实现“一桥飞架,两岸焕新”。八年来,滨海湾新区持续推动从“一座桥”的贯通到“一张路网”的布局,高标准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总投资约115亿元、总长超29公里的交通路网,不断融入大湾区“硬联通”格局。
以三大板块路网为核心,滨海湾迅速拉开“城市骨架”。大学科技园南园启动区配套道路、东湾大道(沙角段)、东湾大桥等一批市政道路项目加快推进;福海路—滨海湾大道立交预计年底整体完工。深江铁路东莞段建设正酣,深莞隧道已顺利下穿茅洲河并进入深圳段,滨海湾站主体工程正式启动;东莞地铁2号线三期多个站点同步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配套道路,中交滨海湾科创智造园周边区域等一批新项目同步谋划中,滨海湾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搭起交通四梁八柱,加快实现三大板块“内外循环”。
一批批“脊梁工程”密集推进,一条条道路如穿针引线,将曾经的僻壤变为通途,“内畅外联”的现代化新城格局正加速成型,为城市能级跃升与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从村民到新市民 兴产共富谋发展
威远城市花园里,生活的烟火气正悄然升腾。在一间洒满阳光的新居中,来自武山沙社区八围村的陈锦棠正坐在阳台上“啖茶”。作为首批参与整备搬迁的村民,他感慨道:“几十年住在自建房,从没想过能住进这样好的现代化小区。”不久前,他们一家刚在这里度过了迁入新居后的第一个中秋国庆佳节,三代同堂、温馨团圆。
越来越多村民正开启崭新的生活。陈仲平选择的是一套168平方米的高层户型,站在窗明几净的新家中眺望窗外景色,他对小区环境和配套设施连连称赞。这位土生土长的八围村村民,也曾因土地整备搬离世代居住的老屋而心怀忐忑,而今满是对未来生活的笃定与期待。
从村民到“新市民”,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他们告别村里的自建房,搬进现代化小区;曾经习惯于田间地头的老一辈,也逐渐适应了“上下楼”的新节奏。闲暇时在小区公园散步、聊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温馨一幕。
生活变迁的背后,是威远岛整体的发展跃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曾凭借乡村工业化率先发展,但在21世纪却渐渐慢下了脚步。如今,乘着粤港澳大湾区与滨海湾新区建设的战略东风,威远岛土地整备腾出连片空间,为基建、民生、产业等重大项目的落地提供空间支撑。
开展土地整备这几年来,村民们也深切感受到威远岛的整体面貌与生活品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村巷窄路变宽了,“断头路”被打通,岛上交通路网日益畅通,出行更加便捷。与此同时,产业园拔地而起,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等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汇聚。
土地整备也为社区集体经济注入了全新活力。为有效盘活土地整备获得的流动资金,2023年9月,社区先后成立了武山沙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东莞振武公共设施管理有限公司,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渠道,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发展成果转化为居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日新月异的改变,让村民们对滨海湾开发威远岛的信心愈发坚定。“居住环境好了,未来还有大湾区大学、科技园,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变化。”村民黄叔说,“我相信,十年后的威远岛会比今天更好。”
在滨海湾“追鸟”的人:用镜头记录飞鸟与生态变迁
“是黑嘴鸥!”去年冬季,在滨海湾新区的海边滩涂,东莞观鸟协会会员叶润田记录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的身影。从2019年开始,滨海湾就成为叶润田拍鸟的首选地。沿着海边或者公园走廊边走边拍,他经常一拍就是一上午,成群的鸟类让他不禁感叹:“太好拍啦!”
在滨海湾,还有一群像他这样的“追鸟人”。他们长年追随候鸟的迁徙路线,也用镜头记录着滨海湾生态环境的变迁。
“东莞黄金海岸大草坪、慧眼桥、滨海湾大桥附近海域、东宝公园……都是绝佳的‘蹲点’地。”观鸟摄影爱好者孙永林常常与同伴一起,扛着“长枪短炮”与望远镜,捕捉空中飞翔或在河滩上行走觅食的各种鸟类倩影。
近几年,滨海湾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候鸟前来“安家”。
自开发建设以来,滨海湾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持续开展交椅湾滨海湿地修复、岸线整治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托专业队伍做好日常海面清洁,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曾经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东宝公园变身绿岛公园,昔日滩涂长出绵延数公里的“黄金海岸”,碧波之上,白鹭翩跹;滩涂之间,鹬鸣声声。如今,滨海湾已集齐包括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小青脚鹬、白雕、黑嘴鸥、黄嘴白鹭与黑鹳在内的七大“国一”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在“追鸟人”的镜头里,海鸟或低头觅食,或静立水中,或成群掠过天际,动静皆成画。“这里红树林茂密、海洋生物丰富,是鸟类的理想家园,”叶润田表示,“期待未来有更多鸟类在此栖息。”
撰文:吴碧彤 刘婉馨 郭文君 编辑统筹:羊建溶 供图:滨海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