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AI+”突围,长虹打了个样。
采写/万天南
编辑/陈纪英
天府之国,不只有麻辣鲜香,更有深植于基因的豪迈与血性。最近,川超(全称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接棒“苏超”,“燎原”全国,“红遍”全网。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控股)作为官方赞助商,也频繁亮相,温情十足地与众同乐。
一群身着红色足球宝贝服的孩子们,作为长虹足球宝贝,与运动员手牵手一同入场,而他们的父母,皆是长虹控股集团的技术骨干、劳动模范。川超的赛场,也潜移默化成为了长虹展示硬核技术和产业实力的秀场。
大众耳熟能详的是长虹的智慧家居板块,旗下电视、空调、冰箱等,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但长虹的宏大布局,远远不止于此,横跨智慧家居、数字产业、特种装备、绿色能源、医疗健康等产业的千亿级跨国巨头,才是它的全貌。
长虹既能与大众在足球狂欢中温情共振,又能在AI等科技前沿硬核攻坚,还在多个领域跃升为隐形冠军,引航国企改革创新大潮。
在AI等新风口上,谁先抢跑入场,谁往往能占据主场,谁能以终为始看到终局,谁往往能左右大局。是时候重新认识有温度、有硬度、有高度的长虹控股了。
上座率高达96.4%的川超,最近一个月杀疯了,“天花板级别的攻防转换”、“这氛围感不输中超”、“民间足球竟然这么好看” ,成为观众的共识。
而长虹作为国民企业,与国民赛事的这场双向奔赴,激发了大众的情感共鸣和情绪共振。
这种与大众共情同乐的温度,不止体现于营销环节,长虹正在通过推行“AI+产品”战略,致力于构建从AI核心基础能力到终端应用场景的全链条、全系统生态闭环,更智能的体察、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长虹AI势能的释放和普惠,智慧家居板块的用户感知最为强烈,长虹构建了从零部件到整机、从产品到服务的全栈AI生态。
长虹打造了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家电AI平台——“云帆AI”,具备大模型决策、多模态交互、AI智能体、场景化自学习、全屋互联五大核心能力,让电视从“播放终端”升级为智慧家庭交互核心与控制中心;“超拟人语音合成算法” 带来自然交互体验,用户可以摆脱对遥控器的依赖,直接下达指令,就能定向追剧看综艺;“复杂指令解析算法” 可以精准理解用户需求,智慧家电像专属秘书一般贴心;“用户情感分析算法” 则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长虹的AI家电已经覆盖电视、空调、冰箱等多个品类,形成了全栈式AI产品图谱。
备受好评的行业首款治愈系AI TV-追光系列Q10Air电视,就是AI家电的标杆之作,具备AI音色、智能检索、AI画质、AI交互、内容推荐等功能:首创的贯穿式漫反射AI光翼,无论是暗卧室或亮客厅,均能完美实现环境光补偿;有了光电芯片营造的“3D立体全屋氛围光场”,平凡日常的看电视,也能营造浪漫满屋的氛围感;搭载的24小时熊猫全场景陪伴系统,让每次互动都充满温暖惊喜,赋予了电视温度和生命力;超级搜索功能更让它能实现自然流畅的人机交流。
AI也在重塑服务体验、延伸用户价值、重构用户关系、构建可持续的用户忠诚生态。
比如,来自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的实测认证显示,前述长虹治愈系AI TV,可以有效地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在处理信息、记忆和回忆方面变得更加高效。
而在售后环节,长虹则借力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打造了智能化服务体系,可以智能诊断故障,自动识别客户诉求、自动催办,还能主动识别产品改进需求,反向驱动研发优化等。
如今,家电行业在以旧换新的国家补贴拉动下,正在稳健向上。而长虹智慧家居板块,依托全栈AI布局,可以跳出同质化竞争,以高端化、智能化突围,实现高质量增长。搭载云帆大模型的 AI 电视实现了全渠道热销,AI 节能空调节能效果高达42%,AI 保鲜冰箱成为市场爆款。
在大众认知里,长虹是家电巨头,但其实,多元化发展的长虹,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隐形冠军:长虹智能家电全球年产销量超4000万台(套);冰箱压缩机年出货量超8500万台,连续12年全球第一,全球每三台冰箱都有一台使用长虹压缩机;长虹旗下的高速背板连接器服务中国航天工程与深海探测;先进电源系统装备C919等大飞机,保障中国高铁动车飞驰大江南北等。
长虹制冷压缩机连续12年全球销量第一
长虹多个领域陆续登顶,得益于科技创新的硬核加持,布局云计算、大数据、AI 等前沿技术,实现 “降本、增效、提质、扩绿”。
在长虹,科技创新是一把手统筹的一号工程。
长虹的智能化布局,始于2017年,启动智能制造“C+3订单”管理模式变革,数字化1.0正式启幕。五年之后,长虹开始在信创、数据要素、AI人工智能等方向发力,正式开启数字化2.0阶段。
也是在数字化 2.0 启动的同年,长虹成立由柳江董事长牵头的数字化转型委员会,为战略落地提供组织保障。作为委员会主任,柳江董事长亲自负责战略决策与执行督导。
这样的顶层设计之下,保障了长虹的AI布局,不局限于小打小闹,而是渗透到了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中。
AI加持下,长虹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形成跨场景通用的智能排产、AI+质检、物流机器人、工艺参数智能控制、AI检验辅助产品设计、数字培训师等六大场景解决方案。
“AI+质检”使人均生产效率飙升 275%,漏检率降至 0.01‰以下,检测准确率高达 99.98%,并荣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长虹空调组装车间,AI已让螺钉紧固环节效率提升40%,不良率压减至0.01%以下,“又快又好”;长虹打造的智慧显示工厂,已成行业标杆,于 2025 年 1 月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自研AI工业视觉检测系统获得国家智能技术最高奖
在 AI + 产品领域,长虹构建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全链条生态。革新存量——AI 推理模组等核心技术驱动家电 AI 化升级,让“家电”变“家人”,比如长虹AI空调,拥有AI精控、AI节能、风随人动、AI交互、AI检测、风避人等功能,还能较普通空调每年能节省759度电;布局增量——家庭机器人、导购机器人陆续落地应用。
在AI + 运营领域,智能销售提升营销效能,智能研发推动创新,智能管理优化决策,智能供应链实现全链路管控,智能服务升级用户体验。比如长虹虹犀智能应用已经在长虹OA系统上全面部署应用,助力全集团降本提效。
长虹的智变历程,证明了大象也能轻盈跳舞。相比制造业同行,长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并举,在AI变革中走在了前列;相较于缺乏实业支撑的AI公司,长虹产业基础雄厚,拥有海量用户,为AI落地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身为中国制造“国家队”,长虹的这场智变,有着非凡意义。
如今,中国政府正在力促国企“AI+”战略,从“盆景式”试点落地到“雨林式”规模应用。方向虽然明确,落地却非一蹴而就,面临着技术与产业融合受制约、产业惯性强部署成本高、AI相关人才匮乏等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长虹却因势利导,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组织变革、超额利润分享、股权期权激励等举措,遇水搭桥遇山开路,稳健实现智变大计,为国央企“AI+”战略的推进,增强了信心、提供了方法论。
对整个西部而言,长虹的实践更显珍贵,前述人才、资本、资源等挑战,在西部更为凸显。长虹却因地制宜,依托绵阳九院的顶尖科研资源、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大国重器的战略布局、广阔的民生需求,充分释放产研一体化创新的势能,找到了西部企业登临数智新高地的可行之道。
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终端生产线
不止独善其身,长虹还在达济行业。长虹联手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华为等构建协同生态,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工业数据全链路管理,并于2023年成功获批成为四川省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带动行业跨上数智高列。
面向中小企业,搭建“小快轻准”应用超市,构建“智能诊断-应用匹配-成效评估-持续迭代”的应用闭环,助力企业低门槛、高敏捷实现数字化升级;面向大型企业,打造行业垂直平台,赋能3000余家企业提供“智改数转”解决方案服务;面向产业链,构建“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通超8万家供应商,实现需求聚类、联合排产、物流可视,推动产业从“物理连接”迈向“智能共生”。
长虹遥遥领先的数智变革,在多个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一马当先,以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方案,护航国家产业安全。
比如,长虹携手中科院联合研制全球首款零下180°C深冷冰箱,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刷新了行业世界纪录,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大型医疗机构;长虹生产的C919 大飞机备用电池,可在 - 40℃极寒环境下稳定启动,为大飞机发动机应急供电,是国内首个获航空适航认证的同类产品等,助力国产大飞机梦腾飞翱翔。
从广为人知的家电巨头,到勇立潮头的AI巨头,在沉沉浮浮的周期震荡里,抓住一次周期机会不难,次次跨越周期不易,屹立不倒者并不多见,长虹算是其一。
归根结底,左右企业长期命运的主线,不是一时的微浪波澜,而是能否一次次洞察潮水的方向,主动求变穿越周期,始终屹立在潮头浪尖。长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