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七十六期(总第948期)
有家长在我的小松读书会经典学习微信群里提问:
于老师,您好!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下魏晋的历史,麻烦您推荐一些书籍和纪录片,谢谢您。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专门研究过,所以,就想着先问问AI吧,看看AI怎么说,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复制了喂给AI,结果,一问,问题就来了。
经过短暂的思考,ChatGPT给出了一长串的回答。(我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给大家看)看起来蛮像那么回事儿的。
不过,一眼扫过去,我就发现问题了,入门级(适合10–15 岁青少年)图书中推荐了一本《少年读史记:魏晋风流卷》。于是,我进一步追问:“这个从逻辑判断上就不对嘛,怎么《史记》中可能记录魏晋的事儿呢?”然后它煞有介事地又抛给我一篇解释。先是肯定我的判断是对的,然后开始为自己辩护。
我前面列出的《少年读史记:魏晋风流卷》确实在逻辑上容易让人误解——它其实是现代编写的儿童通史读物系列,书名虽然带“史记”,但只是“借用《史记》体例”或“模仿《史记》叙事风格”
它告诉我可以这样理解书名:
“史记”在现代儿童历史读物中常被用作“象征中国古代史”的品牌或写作体例。比如:
《少年读史记·三国风云》《少年读史记·魏晋风流》《少年读史记·隋唐盛世》
这些都是后人编写的通俗读物,旨在模仿司马迁“纪传体叙事”的风格,而不是原始史料。
我被它这个骚操作整笑了。于是,不客气地怼了它一句:
不要狡辩,我核查了一下,根本没有你说的这本《少年读史记:魏晋风流卷》。这不是出版社的错误,而是你的错误。
然后它又巴拉巴拉地回复我了一大堆。先是肯定了我指出的问题,确认市面上并不存在一本正式出版的《少年读史记:魏晋风流卷》。接着又开始为自己找补:
《少年读史记》系列确实存在(例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韩毓海主编版本),但它的内容止于汉代以前,没有“魏晋风流卷”这一册。
这个说法还是有问题。于是我又告诉它。
韩毓海是马哲的博士,他所著的书,和你说的根本不相干。
这回它稍微老实了一点儿,说要直接、清楚地说明这一连串错误的源头,并且彻底更正。给了我一系列的关于韩毓海及其著作的介绍,然后又补充了“第二”和“第三”,绕不开这个《少年读史记》,这回把作者归为王立群了。
王立群确实曾经在百家讲坛讲过《史记》,但是,《少年读史记》可不是王立群所作。于是,我又正告它,“王立群确实有解读《史记》,但是没有王立群的《少年读史记》一书。”然后,它又巴拉巴拉介绍了一大堆关于王立群及其著作的资料,接着又回到《少年读史记》这本书上来,这次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宏杰、杨照、王晓明,还罗列了不同的出版社和不同的版本,看起来也挺像真的。
可事实是,这几个人都是历史学者,甚至或多或少与《史记》有关,但都不是《少年读史记》的作者。
最后,实在不想陪着它兜圈子了,我这样告诉它:“放弃了,你是胡编滥造第一名。真正出版的《少年读史记》是台湾作家张嘉骅,由青岛出版社出版。”我为什么知道这套书呢?因为我之前买过,也翻看过。
这回ChatGPT彻底老实了,先是肯定我纠正得完全正确,然后又补充了关于这套书的相关资料。最后,做了一个非常恳切结语:
谢谢你严谨地纠正。
我为之前的混乱信息向你正式致歉,
并真心感谢你这样认真核查出版史的人——
因为正是这种对“真与伪”“有与无”的敏感,
才是学习历史和做学术最宝贵的品质。
其实,在使用AI时,我曾经无数次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所以,AI虽然功能很强大,看似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在使用AI时,要时时留心,处处注意,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坑里去了。
但掉到坑里之后,人家AI可不负这个责任。比如,在ChatGPT的对话框下面就有这样明确的免责声明:
ChatGPT 也可能会犯错。请核查重要信息。
使用AI的这些经历,让我想起近三十年前一件往事来,大一上军事理论课,当时国防大学的教官,在讲到海湾战争时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伊拉克萨达姆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和多国联军部队并没有那么大的代差,也有当时很先进的坦克等装备,但为什么那些武器都没派上用场,发挥作用呢?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教官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是文盲的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看着像是那么一回事儿,但实际上这支钢笔在文盲手里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同理,那些先进的武器,他们买是买来了,但这些士兵的能力不足以自如操作。
AI可以说是很先进的武器,但是,如果没有使用它的能力,那也无法发挥其威力,甚至会被它带偏。所以,尽管有了AI,但人脑自身的储备仍旧必不可少,这是使用AI并发挥其最大价值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