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学校班主任的问卷调查中,68%的班主任对AI存在“工具恐慌”,担忧被算法取代。这种认知偏差源于对AI与教育本质关系的模糊认识。作为校长,要引领他们从技术焦虑转向素养觉醒,帮助他们更好运用AI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传统班级管理依赖时间投入和经验积累,AI时代需升级为智慧型治理。我校联合高校研发的智育班务系统,成为转型关键载体。多维数据归集模块自动采集学生课堂互动、作业质量、社交行为等18类数据,每日生成班级健康度雷达图。智能预警干预模块通过机器学习建立学生发展模型,当检测到学生连续3天专注度低且社交减少时,会推送潜在心理风险预警及干预策略包。个性化成长档案模块以可视化时间轴呈现学生成长图谱,不仅记录成绩,更保留关键成长事件。工具赋能的核心是释放教育生产力。使用智能系统后,班主任事务性工作时间减少60%,得以专注于一对一谈心、家校深度沟通等高情感价值工作。
应对AI时代挑战,需打破壁垒构建协同成长机制。我校推行多维赋能机制,助力班主任专业跃迁。跨域智囊团将AI工程师、学科教研员、心理教师、班主任按一定比例编成8个小组,每月开展“教育场景黑客松”。云端经验池通过加密型案例共享平台,让班主任匿名上传AI应用案例,系统经相关技术提取要素并分类。平台已积累案例576个,平均每周为班主任提供17次有效参考。
我们制定了《校园AI应用伦理规范》,明确三条红线:数据采集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如课堂表情识别仅记录专注度;算法决策设“教师否决权”,如座位调整方案需班主任审核;特殊学生保护实行“双重验证制”,AI分析结果需心理教师复核。我们还创设了“无屏教育日”,每周三下午停用电子设备,开展书信交流、田野观察等活动。
AI时代的教育,应是数据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共生。当班主任既能用AI分析学情,又能陪学生谈心,班级管理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手写卡片的温暖,教育便拥有了其理想中的样貌。这种专业成长的智慧,终将成为穿越技术迷雾的永恒航标。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5版
作者:杨刚华
上一篇:原创 下一个“斯嘉丽”,是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