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领下,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图为在位于深圳的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拍摄的双臂协作机器人系统。 (新华)
深圳商报记者 李佳佳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宣布,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已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加紧制定,实现了对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的全链条覆盖。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深圳市以其前瞻性的政策布局、活跃的企业创新和深度的国际参与,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
政策体系赋能
标准与产业互促共进
据最新统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于2024年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标准作为引领技术落地和生态构建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全国已发布的30项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中,深圳主导或参与制定的达6项。截至2024年4月,深圳累计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地方标准32项,2024年全年发布引领性地方标准202项,创历史新高。此外,深圳全市参与研制的国内标准累计达7464项,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累计3379项,体现了其“全域标准化”的深厚积淀。
深圳的标准化成就离不开其前瞻性的制度设计。2022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2024年深圳启动新产业标准体系领航、标准国际化跃升等6项工程,为人工智能标准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近期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加快标准建设的具体路径。
政策引领下,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深圳AI终端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企业。这一目标为标准化落地与产业扩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企业创新实践
细分标准的前沿探索
深圳人工智能企业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先锋,更成为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2024年10月,荣耀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牵头发布《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2024年)》,成为行业首个覆盖智能等级划分的标准化成果。2025年5月,IEEE智慧终端标准委员会在深圳召开AI终端与低空经济标准化创新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方案走向国际。
在生态构建方面,十方融海自主研发的“小智AI”多模态交互系统已吸引全球超6万名开发者,接入硬件设备近50万台,衍生出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多领域应用。其创始人陈劢表示,“小智AI”的定位是一个连接开发者、硬件厂商与用户的共创生态。”这一理念正是深圳“技术+标准+场景”融合模式的缩影。
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暗壳科技,其AIGC产品“暗壳AI”入选深圳市福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核心成员,并成为唯一入驻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展厅的AI产品,展现了深圳在细分领域标准实践中的前沿探索。
专家指出,标准是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标准体系,展现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瞻思维。深圳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创新—标准输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不仅在国家层面贡献了“深圳智慧”,更形成了标准与产业互促共进的示范模式。
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深圳作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其标准化实践将继续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