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奇茹
AI不再只闪耀着凛冽的算法之光,还开始化身深夜里随时在线的倾听者、青少年不设防的“知心老师”、白领们的“心理健身”辅导员,从科技工具进阶为“情感伙伴”。当AI大模型的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一个专注于人类情感理解的细分赛道正悄然升温。
AI心理辅导师走进校园
最近几个月,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的学生发现,学校校园里多了一个有着尖尖屋顶的“神秘小屋”。在这里,关上门后,学生们可以自在地向一位特殊的AI心理咨询师打开心扉。
“老师,我觉得别人都不喜欢我。”“被别人喜欢固然重要,但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呢。你可以试着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有时候反而能吸引到别人。”在名叫“小智聆心”的AI空间站里,这个耐心倾听孩子心声的老师并非真人,而是首个融合心理专业理论的心理咨询智能体。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向对方倾诉烦恼、分享心情,因而亲切地称这里为“吐槽机”,还能和小猫心宝、怼怼大魔王等本领和形态各异的AI智能体对话,获得心灵陪伴与疗愈。
北京五十七中学心理教师白晓宇观察到,青少年群体对心理辅导有一定的病耻感,而“小智聆心”AI空间站这种新颖的形式和符合青少年兴趣的多种角色智能体,吸引不少学生主动前往使用,解决传统心理辅导中学生们犹豫试探、羞于求助的问题。
通过吸引更多学生打开心扉、及时监测学生心理状况,AI心理辅导师能更精准地发挥“守门人”和“预警站”的作用。据悉,“小智聆心”目前已在包括北京、深圳、长沙在内的全国百余所中小学投放落地。
情感智能开启新蓝海
信息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心理压力与情感需求很容易被忽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近10亿人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抑郁症、焦虑症患病率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我国面临专业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极度短缺,服务能力良莠不齐、服务效率较低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心理健康赛道近几年陆续“跑”出一批初创平台,如主打线上心理咨询的平台类企业简单心理、壹点灵、易心理等。赛道的崛起也离不开资本追捧。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我国心理健康赛道共完成84起融资,融资金额从几千万到数亿元不等。
除了通过互联网手段将心理咨询服务搬到线上,大模型的飞速发展,为AI心理服务打开了新的窗口。“之前找了三位咨询师,聊完后他们很难判断出我有什么问题,AI却做到了。”近来有心理咨询需求的白领小蔡告诉记者,经历过几次相对失败的心理咨询后,她尝试着在网上与大模型聊天寻找突破口,没想到AI咨询师让她淤积的痛苦得到释放。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人分享自己借助大模型应用进行心理咨询与疗愈的经历。
“伴随技术发展,AI将深入变革心理咨询、精神诊疗这一传统赛道。大模型在情感智能方面的发展进步,有望推动教育平权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平权。”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聆心智能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黄民烈告诉记者。
2021年,脱胎于清华大学黄民烈实验室,聆心智能成立。团队开发的国内首个心理大模型Emohaa已能够覆盖心理创伤、亲子教育、情绪困扰、婚恋情感等九大类心理话题,基本涵盖心理服务的常见场景。不同于一些直接面向消费者个人的产品,聆心智能现阶段主要通过与学校等教育机构合作来落地其AI心理服务,今年预计将实现数千万元营收。
“AI+心理”走向“大市场”
黄民烈认为,考虑到中国的人口、经济结构发展和技术迭代速度,未来十年将会是“AI+心理健康”赛道的黄金期。
那么,AI心理咨询师是否会替代人类心理医生,独立上岗?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AI和人类心理咨询师将成为相互辅助的搭档,而非完全的替代关系。
“当前AI在心理状态评估和筛查方面已具备实用水平,能够担任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工作助手。”黄民烈预计,AI心理咨询师在未来5年有望达到初、中级咨询师水平。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心理科学传播专家王澄栋认为,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领域最理想的发展方向是人机协作模式。在此模式下,AI承担初筛、监测和基础支持工作,将人类专家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专注于需要深度干预的复杂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