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秋季新学年起,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覆盖AI通识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推开人工智能的大门。孩子们带着好奇走进课堂,迎接这门特别的课程——它不讲晦涩的术语,而是依托日常熟悉的场景,轻松讲透人工智能的原理;它打破刻板的教学方式,融入一个个激发兴趣的探索环节,每一堂课都藏着惊喜,每一次互动都引人入胜;它不仅是知识的新入口,更成为无数孩子探索科技的起点。
随着课程推进,同学们纷纷提笔写下对这门课最真实的感受:初次接触AI时的好奇、动手实践后的收获,以及从“不敢尝试”到“主动探索”之间那份微小而珍贵的勇气。这些文字,正是他们与AI相遇过程中,最生动、最真诚的成长印记。
一堂课让我读懂了AI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初二5班范开文
指导教师:张佑
“ChatGPT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仅仅是一瞬间的事,DeepSeek可以在几秒钟内给出一道复杂代数题的精确结果……既然AI如此厉害,几乎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那么我们如今努力学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AI通识课上,老师在讲完AI的“无所不能”后,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教室中瞬间一片哗然。我凝视着课桌上细细读了半个多月、写满批注的《红岩》,不禁陷入了沉思——今天的AI已经可以通过数据的输入,在刹那间学会世界上最复杂、最顶尖的知识,那我们寒窗苦读的意义到底何在?未来的我们又当何去何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编写一个简单的小程序,让AI在生活中给我们帮帮忙。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主题。”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考。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讨论了起来,我们小组选定了“AI+PPT”的主题,用人工智能帮助我们做一个“《红岩》阅读报告”的PPT。我们把要求打在对话框内,轻轻一点“发送”键,AI便快速地生成一页又一页幻灯片。不出一分钟,一份近乎完美的PPT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天呐,AI真是太厉害了。这份PPT可够我苦苦做一下午了!”身旁同学的感叹又一次把我推入了沉思之中。我的手指在鼠标上慢慢滑动,仔细翻看着每一页的内容。“大家看,它做出的PPT也不是毫无问题。”我们发现,AI生成的PPT虽然样式精美,但很多地方图片都和文字不匹配,而在“我的阅读感受”这一板块,它给出的文字明显生硬,感觉冷冰冰的。反观同学们一字一字敲出的文稿,字字真诚,饱含着新时代少年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怀念。
那一瞬间,我明白了——AI能给出准确的答案、精确的数字、长篇的文稿,但它没有感情,不会因一个共同的困惑而窃窃私语,因一个简单的发现而眼睛发亮,因一次小小的成功而欢呼雀跃。
下课铃响了,我的问题还未完全找到答案。但我知道,未来的人类绝不会无事可做,而是要去做更多唯人能为的事情——去爱,去探索,去创造,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而这,也是我们AI通识课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成就AI,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教算法“看懂”我的拳
北京学校初二4班杨慕云
指导教师:吴凡
第一次AI通识课上,我在AI摄像头前使出一记“开步双劈”,连续拍摄了二十多张图片。AI系统让我感受到它的学习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但当我穿上校服外套,把头发扎起,再度尝试时,系统的相似度识别却变成了60%。
我调出系统的动作分解图,发现AI系统关注的不只是动作的规范与否,校服的白色、背景的布置,甚至我额前散落的发丝,都被标记为“干扰项”的变量。我脱下外套,固定背景,将头发利落地束起。再度尝试时,相似度识别果然回升到80%。但这并未让我满足——真正的智能,应把环境的影响降得越来越低。
于是在程序设置里,我创建了“人体动作识别追踪”。通过逐帧标记手腕、肘关节和双臂的动向,我把劈拳的关键轨迹——从腰间起始,经胸前发力,至肩前定格的动态路径单独提取出来,又找来十位同学,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在各类背景下重复同一套标准的动作。每次识别,我都手动校正系统关注的重点:“这个衣袖颜色无关紧要”“这个转身角度才是关键”……直到第三节通识课,AI系统才终于在复杂背景中准确锁定了动作本身。
到最后,无论穿什么衣服、在什么场地,它都能精准捕捉到动作的精髓。在上周的展示中,我在黑板前打出开步双劈,AI系统显示:相似度识别92%。我指向屏幕上那道流畅的红色轨迹线:“我让它学会了,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表象,而是内在的韵律。”
这段从盲目崇拜到理性认知的过程让我明白,AI不是一开始就能完美地理解指令,它和人的成长一样,需要被理解,更需要被塑造。每一个算法背后,都藏着人类智慧的温度。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使用工具,更是赋予工具以“灵魂”——让技术在理解人性中成长,让创新在包容不完美中前行。
当AI学会忽略校服的颜色而专注拳法的轨迹,它便真正走进了我的世界。这片人机共舞的天地,需要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神话,而是不断尝试、彼此理解的勇气。
我和“豆包”的创意风暴
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六年级3班马馨媱
指导教师:丁祎
“哈哈哈……”课堂上不时地迸发出一阵阵响亮的笑声,同学们正在上一堂别开生面的AI体验课。从遥不可及的高科技到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AI原来是这么有趣和实用呢!
临近中秋节,中秋这个主题也走进了这堂AI体验课。老师教授我们如何通过关键提示词,用AI工具生成一幅满意的画作。大家听后兴味盎然,跃跃欲试,都想看看AI如何完成这个复杂的任务。
我们使用的AI工具是大名鼎鼎的“豆包”,我们小组有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进行体验。我对“豆包”说:“请帮我生成一张图片,主题是中秋节,里面有桂花树、玉兔和四合院。”只见AI飞速思考片刻,瞬间就生成了四张图片。
我睁大眼睛仔细看去:第一张画里,桂花树像一把金色的大伞,树下有只雪白的玉兔正捧着月饼;第二张画中,月亮特别圆,月光洒在四合院的青瓦上,像铺了一层银霜,玉兔抱着一只胡萝卜坐在屋顶上欣赏月亮。同学们都围过来,发出“哇”的惊叹声,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教室里也像炸开了锅,笑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走过来,笑眯眯地说:“你们发现了吗?同样的提示词,AI每次都会创作出不同的画面。这说明人工智能也像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呢!”老师接着让我们试着修改提示词。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要求水彩风格,孩子们在院子里放灯笼,并增加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提示词。这回生成的画面更加生动了:几个古代装扮的孩子手里提着暖红色的灯笼玩耍,玉兔静静地望着天空中的月亮,似乎在思念着月宫中的嫦娥。整个画面唯美而温馨,让人叹为观止。
下课时,我小心翼翼地把AI画作保存了下来——这可不是普通的画,这是我和AI共同完成的第一幅作品!这堂令人难忘的AI课,不但有趣而且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盼望着能有更多的AI课堂和体验,用AI创作更多的作品。
这堂AI课让我明白,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神秘存在,它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像一位多才多艺的朋友,只要我们会表达、敢想象,就能和AI一起,把更多美好的想象变成现实。
“遇见”未来生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6班方研瑾
指导教师:唐嘉靖
新学期的信息技术课,老师给我们上了AI通识课,介绍了许多跟AI相关的知识,让我真切感受到AI离我很近,而且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记得寒假里,我走进了奥林匹克公园旁的滑冰馆,这里将要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一进馆,一排排人形机器人便映入眼帘。我好奇地走近观察,不禁惊叹,它们不仅动作灵活,还可以模仿人的神态,并且还会通过语音程序,微笑着主动和你打招呼,逼真程度令人震撼。
爸爸新买的智能汽车,让我更直观地触碰了AI技术。车身流线型的设计充满科技感,爸爸靠近时,车辆会自动感应,并将车底的脚踏板缓缓升起。坐进车内,只需要语音唤醒车内管家——某某同学,就可以打开后舱的娱乐屏切换频道,一挥手势,还能调节播放进度与音量。
作为一名游泳运动员,我忍不住想象,这么强大的AI科技,如果可以应用到我的游泳训练该多好!如果我的手臂和腿部佩戴上AI技术修正器,当我进行有氧训练姿势不标准时,耳机里就会传来实时提醒和技术动作要领讲解——头低、腿高,保持身体与水面平行,并时刻提醒收紧核心。课后,系统还能生成视频记录,帮助我对照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和改进。如此一来,我的游泳技术一定会有更快的提升。我相信,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样一套智能训练装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
拥抱新科技,探索新未来。走近AI,走进AI,让我们一起发现美好,憧憬未来!
课堂上的“旋律解谜”游戏
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六年级2班姜皓天
指导教师:黄笛
一堂趣味盎然的AI体验课正在进行,我和同学们围在平板电脑前,对着AI抛出一个个千奇百怪的问题,大家恨不得将半个身子探出桌面,目光如炬般锁定屏幕。
这堂课专为让我们沉浸式体验AI而生。老师在课前做了不少铺垫,从操作步骤到提示词撰写一一讲解,我这才明晰本次任务是创作中秋主题音乐。终于,老师略微提高音量,挥手示意我们开始操作。瞬间,原本正襟危坐、鸦雀无声的教室便热闹起来,同学们围成一个个小圈,讨论声此起彼伏。我们组也迫不及待,一把拉过平板电脑,将打磨成熟的提示词快速地输入进去。
我们按顺序进行了三次尝试。第一次,AI生成的音乐竟带有些摇滚风,有个同学听后笑出声来:“不是说要国风吗?它莫不是对国风有什么误解?”第二次,音乐很柔美、很婉转,但却不符合中秋节的氛围。第三次,我们将各种条件融合,终于做出了满意的作品。歌曲旋律高低起伏,音符时值错落有致,仿佛有佳人翩翩起舞。我最中意的一句是“恩师学子,共度佳节”,这句话一入耳,我脑海中便浮现出和同学们在校园里学习中秋知识、欢度佳节的画面。
通过这节课,我深知使用AI是一场探索之旅。因为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优化提示词,才能让生成的内容无限贴近需求。AI虽有着速度快、细节丰富的优势,却在理解力上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得耐心优化,尽可能把要求精准地传递给它。
“AI魔法”走进校园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初二3班康露洋
指导教师:宫孟英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校园里,我知道,属于我们的AI科技之旅又要开启了。在学校,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故事里的遥远存在,而是陪伴在我的学习交流中,活跃在教室的大屏中,藏在食堂的刷卡机里,绽放在运动会的舞台上。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位特殊的AI伙伴,那就是“豆包”。每当我有不会的题目,或对日常事件感到困惑时,都会第一时间请教它。它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总能耐心地给我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我理清思路。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智能大屏来探索一下宇宙的奥秘。”每次老师说到智能大屏,我们都会立刻坐直身子。教室里的这块智能大屏,不仅能实时展示课堂作业,还能通过AI技术,把复杂的物理实验、地理地貌以3D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地理课上,老师带我们“穿越”到亚马逊雨林,大屏上的画面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听到鸟儿的鸣叫,感受到湿润的空气。当我们好奇地提出问题时,老师还能用大屏上的AI搜索功能,立刻找到详细的资料给我们讲解。有了这个智能助手,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又高效,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知识,也变得有趣起来。
食堂里的“刷脸魔法”也很智能。记得第一次在学校食堂见到智能刷脸支付系统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打饭,总要手忙脚乱地找饭卡,有时候还忘带饭卡,还得麻烦老师、同学帮忙。可现在,只要往识别机前一站,“嘀”的一声,屏幕上就显示出我的名字和账户余额,支付瞬间完成。有了这“刷脸魔法”,食堂的工作效率变高了,同学们打饭的速度也快了不少,校园生活变得更便捷了。
今年学校的运动会上,还来了一群“机器人明星”。操场上,几个外形酷炫的机器人正在进行表演。它们一会儿随着音乐跳起整齐的舞蹈,一会儿又展示起精准的投篮技巧,引得全场欢呼不断。听老师说,这些机器人是高年级学长们和AI编程课老师一起调试的,它们能根据预设的程序做出各种动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环境。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们的校园生活,陪伴着我们成长。它让我明白,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切实帮助我们、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朋友。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着能在AI的陪伴下,探索更多的未知,收获更多的成长!
·教师点评·
写好科技类作文“以小见大”四步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初中语文教研长张佑
写好科技实践探索类作文的关键,在于以小见大,将技术实践与个人感悟巧妙融合。
一、场景锚定法:于“小”场景中觅写作支点
科技类作文最忌空泛。要精准选取“可触摸、可操作”的微观实践场景。将宏大的科技概念拆解为具体实践切片,让读者从“小场景”中直观感知技术价值。这是“以小见大”的叙事根基。
二、认知进阶法:用“层”级思维建成长脉络
建议模仿“好奇困惑→实践破题→反思沉淀→认知升级”的四层结构。让思维的“层次感”成为撬动“大主题”的杠杆。这种“从浅到深”的认知跃迁,是“以小见大”的逻辑骨架。
三、双线编织法:让“技”与“思”共生共长
要规避“重技轻文”,需掌握“明线(技术操作)+暗线(思维情感)”的双线编织术。在“每一个技术动作”后嵌入“一段思考或情绪”,让技术流程因思维流动而富有生命力。这是“以小见大”的血肉经络。
四、主题升华法:从“术”到“道”的价值跃迁
“以小见大”的“大”,要落在生命意义与时代命题上。把对一项技术的认知,拓展为对“人与科技、传统与未来”的哲学思考。让文章在“技术实践”的表层下,涌动“人文关怀”的深层暗流。这是“以小见大”的精神内核。
掌握这四个步骤,我们的科技实践类作文便能从“技术记录”升格为“思想作品”,真正实现“以文载道,以笔育人”的写作价值。
统筹/谭卫平武文娟雷嘉
上一篇:超100亿元!荣耀,AI大动作
下一篇:聚链成势,坪山AI产业加速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