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当天,以“AI为翼,科研为笔——罗氏医学创新生态发布会”为主题的发布会在罗氏展台举办。罗氏制药中国携手商汤医疗以及若生科技联合发布“小罗智多星”AI科研解决方案,并且分享了“MDT智能体”这一创新工具。罗氏联合创新生态伙伴将共绘“智愈未来”新图景,助力中国医学科研迈向“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注入新动能。
AI医疗发展新范式:从技术赋能到价值共创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医疗健康领域更是其发挥变革性作用的核心舞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表示,AI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辅助单个病例的诊断,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赋能整个医学研究体系。然而,医学创新的未来,不仅取决于AI技术的先进程度,更取决于如何将尖端AI技术与复杂临床需求和医学科研洞察深度融合,实现从“概念验证”到“规模价值”的跨越,这已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关键课题。
从技术与科研结合的角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徐捷博士指出,医学领域是AI最具挑战、也最具社会价值的应用场景之一。通过算法与知识的融合,把AI打造成医生的“第二助手”,实现从信息提炼到知识生成的闭环,让临床更精准,让科研更高效。然而AI技术需要扎根于真实的临床和科研场景,需要医学专家的专业洞察反哺——算法需要真实的研究问题去打磨,模型需要科研实践去训练与验证。只有AI技术与科研智慧双向融合,才能让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医学研究的共同引擎,而非孤立工具。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罗氏加速推动AI在科研与临床领域的应用落地:从智能分析真实世界数据,到辅助医生临床决策,再到科研数据自动化整理,构建出一个以AI为引擎,以数据科研洞察为航标的医学创新生态。该生态聚焦科研创新与产业落地两大方向,依托罗氏在有意义的数据、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有价值的应用场景这三大要素上的优势,旨在通过数字科研平台建设、智能模型开发与多元生态合作,跨越医疗边界。
科研合作新模式:从单兵作战到创新共生
面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复杂挑战,任何单一机构都无法独力应对。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各方优势是最大化释放AI在医学科研领域应用潜力的重要条件,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
健康界研究院院长赵红女士认为,真正的创新闭环,始于临床痛点,成于技术突破,终于价值实现。这需要临床专家提出真问题,科研机构提供原动力,企业赋能产品化与商业化,媒体进行理性传播,才能实现从个案成功到模式复用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创新共生的医学科研合作模式已在罗氏的实践中得到应用。罗氏制药中国陶沙博士介绍,在“AI+科研”的探索道路上,罗氏的“科研三件套”从科研知识、科研实践和科研创新三方面入手,覆盖从创新临床问题到研究方案的落地这一系统性科研路径,探索与医院科研创新的合作新模式。
AI+科研产品发布:从精准诊疗到赋能医生高效科研
在发布会现场,罗氏制药中国分享了聚焦于提升临床实践效率的“MDT智能体”,以及发布了致力于提升科研工作者核心效率的“小罗智多星”AI科研工具,并同步展示了其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多项探索。它们直指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核心痛点,展现了AI应用的清晰路径。
MDT(多学科协作诊疗)智能体由罗氏的生态伙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研发,面向MDT场景,能够自动识别、提取并整合文档资料中的关键信息,生成“患者旅程概览”和核心指标趋势图,将医生整理文档的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20分钟以内,重塑MDT诊疗的信息基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从临床的角度印证了其价值,MDT智能体能够帮助医生从复杂数据中快速找到关键信息,真正实现从“经验决策”走向“智能决策”,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诊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孙教授认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虽已初见端倪,但距离真正实现规模化、深度融入临床诊疗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上常见AI辅助医生诊断或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案例,但要让AI工具与传统临床手段无缝结合,甚至部分替代现有流程,仍需保持高度谨慎。医疗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优秀医生成长通常需要10至20年。AI作为智能体,即便学习效率高于人类,也必须经过数年持续训练与验证,方能应对复杂临床场景。因此,尽管前景广阔,AI要真正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仍需相当时间。更关键的是,AI无法完全取代医生。诊疗不仅是技术过程,更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患者面对机器与面对有温度的医生,体验截然不同。未来最理想的模式,始终是AI赋能医生,使诊疗更精准高效,同时保留医患之间那份不可替代的信任与情感连接。
由罗氏制药中国联合商汤医疗与若生科技共同开发的AI科研工具“小罗智多星”,基于生成式AI技术,提供从智能选题、文献解读到方案生成、智能写作的科研全流程支持。作为全天候的科研助手,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信息处理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创新本身。此工具自试运行以来,已覆盖全国90个城市、700家三甲医院,帮助4000余名医生落地科研项目600余项,累计节约科研工时超过2万小时。
罗氏制药中国医学事务副总裁李滨博士介绍,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通常需要10年时间和约10亿美元才能推出一个新药。去年底,罗氏发布全新人工智能药物研发模型“Lab in a Loop”,通过整合海量多模态数据与系统性分析,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人工智能模型有效识别并排除年龄、基础疾病等混杂干扰因素,显著提升药物疗效判断的准确性,从而高效筛选出更具潜力的候选药物。
在临床实践层面,慢性病管理正面临患者渴望更多医患互动与医生精力有限的双重挑战。已落地的“患者远程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智能体实现医患智能联动,并在关键节点将患者情况反馈给医生,辅助精准判断干预时机。目前,该系统已在20余家医院部署,覆盖数百名患者,并在淋巴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医生患者管理时间缩短80%,患者在真实世界中的预后疗效甚至超越临床试验数据。这些成果标志着人工智能已从药物研发加速、证据校准优化,延伸至临床全程智能化管理,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患者端的全链条赋能。
医学创新不再是单向的技术输出,而是需要科研者、技术方和产业方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连接者与合作者,罗氏不仅从传统的制药企业转型为医生科研工作的首选合伙人,以及医学创新生态的摆渡人,还将秉承“医创家”精神,继续携手医院、科研团队与技术伙伴,把临床需求、科研探索与AI能力真正结合起来,以AI为翼,以科研为笔,与所有生态伙伴一道,共同为患者书写更温暖、更有效的医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