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之下,AI终端作为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正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
传统行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与机遇。
笔者以调味品为主业背景的莲花控股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跨界进军AI终端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笔者认为,莲花控股的破局关键在于摒弃“技术嫁接”的简单思维,转而采取“场景驱动、生态共建、能力重塑”的核心战略。
通过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制造、供应链与特定场景理解优势,并精准对接AI终端在垂直领域对可靠性、成本与数据闭环的刚性需求,莲花控股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一条独特的“AI+工业”之路,实现从传统制造商向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跃迁。
一、引言:风起云涌的AI终端时代与跨界者的困局
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拐点。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正从云端算力中心,向边缘侧和终端设备渗透。AI PC、AI手机、AI穿戴设备、AIoT智能硬件……一个“万物皆可AI”的终端新时代正在开启。这片新蓝海不仅吸引了科技巨头的重兵布局,也让众多传统行业巨头看到了重塑竞争力、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历史性机遇。
然而,跨界之路从来布满荆棘。传统企业,尤其是像莲花控股这样主营味精、氨基酸、调味品等食品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领域的企业,在迈向AI终端的过程中,普遍面临三大困局:
技术认知鸿沟:对AI算法的演进逻辑、终端芯片的算力需求、软硬件协同的复杂性缺乏深度理解,易陷入“技术焦虑”或“技术冒进”。
路径依赖陷阱:习惯于大规模、标准化、长周期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AI终端市场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高度定制化的互联网节奏。
品牌形象固化:在消费者或行业客户心中“传统”、“厚重”的品牌形象,与AI所代表的“前沿”、“智能”、“酷炫”标签存在落差,市场接受度存疑。
莲花控股,作为一家在传统领域拥有深厚积淀的企业,其跨界AI终端的尝试,正是观察传统企业如何破解上述困局的绝佳样本。
笔者认为, 莲花控股的“优势”与“软肋”都很明显,优势在于有深厚的制造与供应链功底、对特定垂直场景的深度理解、扎实的客户基础与渠道网络、充裕的资本与抗风险能力;软肋是AI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匮乏、软件与生态思维需要从零开始、市场反应与迭代速度慢、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力不足等方面。
二、AI终端的真实需求:不止于算力,更在于价值
要实现破局,莲花控股必须精准把握AI终端的核心需求,而非盲目跟风。当前AI终端市场呈现出以下关键趋势:
从“通用”走向“垂直”: 除了面向大众的AI PC/手机,在工业质检、仓储物流、智慧零售、特种作业等垂直领域,存在大量对专用AI终端的迫切需求。这些场景对算力的要求可能不是最高,但对可靠性、专用性、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极高。
“端-边-云”协同成为标配: 单纯的终端算力有限,必须与边缘计算和云端大模型形成高效协同。终端负责实时推理和数据采集,边缘负责轻量化模型部署和初步处理,云端负责复杂模型训练和全局优化。AI终端的设计必须置于这一体系之下。
数据闭环是生命线:AI终端不仅是执行工具,更是数据采集的触角。其价值在于能够通过持续收集场景数据,反哺模型优化,形成一个“越用越智能”的自我进化闭环。产品设计需为数据的高效、安全回流预留通道。
用户体验(UX)重新定义: AI终端的交互不再是简单的点击和滑动,而是转向自然语言交互、多模态感知、情境感知和主动服务。这要求硬件(如麦克风阵列、传感器)、软件(操作系统、AI Agent)和算法进行深度融合。
让笔者欣喜的是莲花控股旗下莲花紫星依托紫星云算力与技术服务,打造莲小盒、莲小喵、莲小Ring 三款智能新品,覆盖 AI 陪伴、健康管理场景,已在进博会完成首秀。
综上,AI终端的成功,不在于堆砌最顶尖的硬件参数,而在于能否在特定场景下,以可靠的硬件为载体,通过软硬结合与云端协同,为用户提供真正高效、省心、并能持续进化的智能解决方案。
三、破局之道:莲花控股的“三轴驱动”战略
基于以上分析,莲花控股的破局不应是“硬碰硬”地与科技巨头争夺消费级市场,而应扬长避短,聚焦其优势领域,实施“三轴驱动”战略。
(第一轴)场景驱动,聚焦垂直领域,做“深”不做“广”,这是战略的基石。莲花控股必须放弃打造“万能AI终端”的幻想,将资源集中于自身最熟悉的B端或G端领域。
(第二轴)生态共建,弥补技术短板,变“竞争者”为“连接者”,面对自身技术短板,莲花控股不应试图自建全套AI技术栈,而应以开放的心态,成为产业生态的“整合者”和“连接者”。
与技术巨头合作:与华为、百度、阿里云、高通、英伟达等建立战略合作。利用它们的AI开发平台(如昇腾、飞桨、通义千问)、终端芯片和模型能力,快速构建自身产品的“智能大脑”。莲花控股则专注于硬件实现、场景适配和系统集成。
与软件/算法公司合资或并购: 针对核心应用场景,可以通过投资、合资或并购的方式,与控制关键算法的初创公司深度绑定,形成利益共同体,快速获得核心技术能力。
建立开发者社区:对于相对通用的硬件平台,可以开放部分API和SDK,吸引垂直领域的软件开发者在自己的硬件上开发应用,逐步培育一个小而美的生态系统。
(第三轴)能力重塑,推动内部革命,从“制造”到“智造”+“智服”,这是最艰难但也是最根本的一环。莲花控股必须推动一场从思想到组织的内部变革。比如成立独立的AI终端事业部或创新子公司,赋予其高度的自主权;大力引进AI算法工程师、软件架构师、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等新型人才,并与原有的硬件工程师团队深度融合,组建跨功能的“特战队”;积极探索从“一次性硬件销售”向“硬件+软件+服务”的订阅制转型;通过行业峰会、白皮书发布、标杆案例打造等方式,系统性地面向市场传递莲花控股“AI智能解决方案专家”的新定位,重塑品牌认知。
四、结论
莲花控股跨界AI终端,是一场“知易行难”的远征。其成功与否,不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最前沿的AI技术,而取决于其能否完成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结论是:莲花控股的破局之道,在于进行一次精准的战略定位切换——从“一个想做AI的制造公司”,转变为“一个深谙制造、并利用AI为特定场景创造极致价值的科技公司”。
通过聚焦垂直场景,它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在巨头无暇顾及的领域建立根据地;通过构建开放生态,它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弥补技术鸿沟;通过推动内部能力重塑,它能从根本上焕发组织活力,适应新的竞争规则。
这条路充满挑战,但一旦走通,莲花控股将不仅实现自身的华丽转身,更将为无数徘徊在数字化十字路口的传统企业,提供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破局样本”。其意义,将远超一款成功的产品本身,而是开启一个传统工业巨头与人工智能时代共舞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为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梳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声明:欢迎转载,感谢支持。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笔者分析也仅仅是一个参考,不作为你买卖的依据,文中个股不作为买卖依据,仅仅是研究所用,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上一篇:微小改造,就能带来重大提升?华为坤灵,如何让AI走进商业场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