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法律没有针对AI技术应用的详细规定,需要法院在个案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法官需要理解AI技术的原理和影响,以便准确认定侵权事实和责任。如何鉴定AI合成视频的真实性以及确认侵权行为的证据,是该类案件中法律适用的难点。”林陈纯法官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随着AI技术的发展,此类侵权案件也在增多。她介绍,部分“AI换脸”视频判例除侵犯肖像权案件外,还包括著作权侵权的民事案件,利用AI技术换脸、变声实施诈骗的刑事案件数量在近年来也有快速增长的趋势。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期公布了一起因提供“AI换脸”服务引发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从事古风人像摄影的陈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开设实名认证账号,并发布其自行创作的短视频。一天,陈女士发现上海某科技公司运营的一款名为“某颜”的小程序里设置的AI生成“一键换脸古风汉服”板块中,展示的部分模版素材竟与自己平台账号中发布的短视频如出一辙。不仅如此,陈女士还发现,用户仅需将自己的照片上传至“某颜”小程序,点击观看30秒广告后即可制作“AI换脸”古风汉服形象并免费保存到手机相册中。因此她向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上海某科技公司立即下架侵权视频,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费用。最终,嘉定区人民法院判决上海某科技公司赔偿陈女士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7500元。
图源:新华社
“AI换脸技术使得眼见不一定为实。”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姚欢庆对央视网《新闻+》记者表示,很多人认为技术是中立的,因此深度合成技术是一种中性工具。对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深度合成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伪造”,是制造一种与真相、真实不相符的“新事实”的过程。虽然“AI换脸”可以作为一种工具用于特定产业产生正面价值,但鉴于其本质上是制造“假象”的过程,容易产生误导公众的结果,故这一技术并不具有当然的中立性,也不具有当然的正当性。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这种技术的应用应当保持一种警惕的态度。使用技术的主体有义务证明使用行为的正当性,并加以标识。“正如生物学上的人类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一样,总是先由立法划出底线,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
“作为法官,我们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以适应AI技术的发展。在办理相关案件时,也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与技术专家的合作,提升法官在面对新类型案件时,对事实认定的能力,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林陈纯法官说道。
来源:央视网
下一篇:价格战凶猛,AI小模型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