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复旦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大草坪举行。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余名新同学,欢聚“光草”,共迎盛会。 AI伏羲大模型背后的创新团队亮相,61门(含平行班102门次)AI课程迎接新学期,《文化校历》引导新生拥抱AI……这是一个AI浓度很高的开学典礼,展现了复旦拥抱AI4S、拥抱创新的精气神。
图说:复旦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大草坪举行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校长金力以《学会持续创新》为题作开学讲话,寄语新生。他说,大学学习远不止绩点和排名,“一次完整的创新探索,哪怕结果失败,也比一个A更有意义。”
“‘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去年,时隔20年后首次草坪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校长讲话引得掌声和欢笑。今年的开学典礼,再次在草坪上,扑面而来的是高浓度的复旦AI气息。
图说: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
新学年,复旦将为全校学生提供116门AI-BEST序列课程,覆盖所有一级学科。开学典礼透露,本学期学校就将开出61门AI课程,加上平行班有102门次。
“AI-BEST”,是学校整体设计、合力打造的面向所有专业和学科背景的课程体系,寓意做最好的AI课程。本学期,AI课程的难度等级划分为1-8级,供全校本研各阶段同学选修。
首批AI大课,既包括《走近人工智能》等面向全校学生、AI零基础能听懂跟上的B类通识基础课程;也包括《大模型理论与方法》等聚焦人工智能本学科、系统呈现AI相关学科核心技术的E类专业类课程;还有《AI赋能的语言分析和语言习得》《AI基础设施实践》等立足文社理工医、交叉学科生长出来的AI+X的S类进阶课程;更有《AI考古》《AI在医学影像的多场景应用》等专注于AI各个垂直领域应用场景的课程。
据了解,8月27日,选课第一天,近4000名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AI课程。
现场,金力还为新生代表赠送校徽、颁发“文化校历”。2024级新生拿到的全新3.0版《文化校历》突出创新,新增“科学追光”栏目,侧重跨学科对话、前沿科学普及活动。其中,新增“AI@复旦”栏目,囊括本学期开设的61门AI大课,让同学们从进入复旦校门起就成为“人工智能+”变革创新的拥抱者。《文化校历》中还收集整理不少科创机会,等着同学们去发现。
图说:复旦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现场的几位新生代表,竟然已经是学术达人。
本科生新生代表、相辉学堂2024级本科生肖子尧对理科有着天然而深厚的热爱。他设计过智能识别红绿灯的盲杖、自行车骑行服上的点阵显示屏……“我一直特别希望大学能够在数学、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学习深造,可以说‘梦中情校’复旦、相辉学堂给了我的热爱一个实现平台、一份载体支撑。”
开学第二天,相辉学堂召开长达4小时的导师见面会,数十位相关院系的教授大咖详细介绍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干货满满。“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启在这里的求学生活。”很巧的是,和肖子尧一起参加过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奖的朋友们,有12名选择来复旦深造。开学报到这天正好是他18岁生日,“复旦是我18岁时坚定的选择,相信我们都能在这里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干细胞式’人才。”
研究生新生代表、药学院2024级直博生李嘉宁,自小就好奇几粒药片是怎么把医生与患者身体连接起来、听话地对抗病魔。疑问汇聚成梦想,他选择复旦药学专业,希望成为为病人提供治愈良方的药学家。本科阶段,他参与面向本科生的“莙政学者”计划,《构建比率响应拉曼探针动态监测肿瘤内巨噬细胞表型转换》成为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础研究项目。“学校在AI4S上提前谋划、率先推进,给我们最丰富最前沿的知识、最顶尖的学科交叉平台,我要拥抱科研范式变革,做有挑战、能‘破圈’的研究。”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