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国际传播”正催生着国际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引领生成国际传播新范式。人工智能通过在预测、生成、决策等不同领域的赋能,助力国际传播实现广泛传播、精准传播、高效传播、融合传播,显著提升传播效能。探索融合AI技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国际传播的大势所趋。但人工智能也存在天然缺陷,其在生产新闻时仅具有文本意义,“人”在算法的不断增殖中消失,有消解客观叙事的虞忧。因而,人工智能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必须注意“人的在场”,避免传播失温,即把握和处理好哲学层面的“人—技术”的平衡难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 注意力 传播效能 文本主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指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与时应势,抓住人工智能(简称AI)发展带来的时代机遇和迭代窗口。人工智能当前正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转变,人类逐步跨入“智媒体”时代。面对这一变化,“AI+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需要认真思考AI带来的创意、效能与传播失温的问题。
顺应人工智能大潮 探索创意传播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自1956年由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首次提出,其发展经历了反思、低迷、回暖等阶段,直至2011年左右实现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得益于硬件设备的进步,新时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已发生质变,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领域完成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转变,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
新闻传媒领域是最早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域之一。以国外部分主流媒体为例,BBC于2024年2月发布的一项最新声明中表示,AI技术可以从“最大化实现现有内容的价值”(翻译新闻内容、将现场语音快速转录为文本)、“打造全新观众体验”(聊天机器人、个性化营销)、“更快、更轻松完成任务”(协助记者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内容组织)三个方面“为观众和员工带来显著收益”。美联社主要将AI技术应用在“自动化”(automate)公司收益与体育报道中,并通过AI技术提高用户在网站上搜索符合条件的照片与视频。路透社应用AI技术开发出名为Lynx Insight的新闻生成工具,基于权威数据自动生成短篇报道,经由编辑审核后发布,快速形成权威的报道。
我国媒体也积极将人工智能引入媒体融合发展中,探索“AI+国际传播”。特别是AI大潮下的创意传播,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互联网时代,信息极大丰富,这使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旨在吸引受众注意力资源的创意传播受到媒体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算力和算料(数据)上的突出优势,为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探索创意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创意传播的核心逻辑是,在新闻生产中通过创新、创生、创造实现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吸引乃至开发。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在创意传播效率、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突破,成为兼具信息生产者和内容组织者的复合角色。
以AI技术优化新闻采编流程,提高创意传播效率。例如,在2024年对全国两会的报道过程中,人民日报记者使用以AI技术为支撑的“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创作工具,以全息采录眼镜为载体,能够实现人脸识别、AI语音互动、实时直播流发起等功能,前端、后方通过云技术紧密连接,在提供新颖报道形式的同时,还为记者减负、增效;新华社自2017年底启动“新华智媒工程”,“以AI中台驱动模式,将一系列智能服务嵌入新闻生产全流程,技术体系全面实现智能化转型”,并贯穿选题策划、调度采集、编辑加工、分发供稿、传播分析、业务管理等采编环节,助力融合发展。
以AI技术拓展新闻产品生产,丰富创意传播内容。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24年的“两会特刊”中,首次全程采用AI技术绘制海报,配以国潮风格的整体设计,美观大气,效果惊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举办前夕,新华社推出创意视频《AI带你穿梭中国改革开放新地标》,从AI视角观察前海、横琴、雄安、海南、浦东等众多改革开放新地标,通过AI技术向世界展示世界观察“中国奇迹”的窗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则于2024年两会报道期间,推出《AI数“读”两会》系列短视频,通过上百次的指令优化,从“文生图”到“图生视频”,为媒体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具体路径,触达人次超2亿。
以AI技术引领媒体角色转向,扩增创意传播形式。例如,新华社于2018年发布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率先开启AI新闻主播这一“蓝海”。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亮相荧幕,在AI新闻主播领域更进一步,聚焦听障受众群体,以高接受度的“自然手语”、超写实的效果,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推动人工智能与大众传播媒介深度融合。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2023年,中国新闻网成立中新AI实验室,在创新新闻产品样态、打造品牌形象、多感官多通道增强沉浸感等方面大幅提升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包括为地方文化宣传工作推出创意AI短片、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AI看两会》系列视频产品、推出中国新闻网大熊猫IP“开开”和“心心”并通过自身特点和受众偏好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短视频、推出AI微短剧《中国人了不起的治水智慧》和首支AIGC中文歌《“求索问苍穹”致敬航天人》等。
驾驭人工智能工具 提升传播效能
“AI+国际传播”正催生着国际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可分为预测型人工智能、生成型人工智能与决策型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预测型人工智能能够收集与分析海量的数据,针对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际受众偏好制定前瞻性传播策略,通过“瞄准”增强传播有效性;生成型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生成新闻稿件、图片、视频、封面等,将新闻从业者得以从日常事务和一般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思考和策划;决策型人工智能则主要用于对国际传播各环节和链条的科学整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三种人工智能虽各有偏重,但在实践中交融在一起,赋能国际传播实现广泛传播、精准传播、高效传播、融合传播,显著提升传播效能。
AI助力广泛传播。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信息拥有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通的物质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交流因文化差异存在着理解障碍或共识障碍。在国际传播中,AI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可为传播者整合多源知识,探寻出不同文明、国家、传播、阶层之间的连通点和互补性,找到“最大公约数”,尽可能建构出为各方所能接受的叙事,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相较于彼此离散甚至矛盾的信息,“最大公约数”叙事有助于受众打破信息茧房,形成对“他者”文明、国家、阶层、群体的理解,促进共同问题的解决。
AI助力精准传播。在国际传播中,AI根据受众的行为习惯,对受众的文化心理进行科学分析,实现对受众偏好的“摸底”与“画像”。在此基础上,选题策划“投其所需”“投其所好”“投其所急”,进而在内容生产环节进行“共情式”的个性化制作与呈现,并据需、据好、据急实行精准投放,最终使传播内容贴近、进入和融于受众。这在“AI+国际传播”中主要体现在打破跨语言与跨文化藩篱上。根据学者们就2010—2020年间对人工智能与欧洲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语言技术(Language Technology)能够加强信息共享,打破语言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强化内容的本地性和在地性,从而促进欧洲多语言格局下的文明交流。
AI助力高效传播。AI拥有高速抓取、处理、优化有效信息的能力,传播者借助AI可对新闻事件快速反应,迅速针对不同情境形成应对方案,为传播提速。AI还有助于新闻生产者快速将新闻事件的“过去时”与“现在时”进行快速连接,快速生成时间叙事;有助于将新闻事件的“中心”与“前后左右”进行快速连接,快速生成空间叙事。完整的时空叙事,可令受众高效接受传播者所试图传播的事实、观点和价值。AI还能依托自身算法和海量训练数据优势,深度介入各类文化的传播与再生产过程,成为更高效的文化信息处理与管理主体,在二次、三次、多次传播的增殖中,造就受众乐于接受的传播平台。
AI助力融合传播。AI发展带来的数实融合,在策划环节提供了新的创意形式,使内容的生产方式更丰富、叙事手法更多样,开辟出新的传播渠道,打造出新的传播载体,使传播样态更加多样化。“智媒体”所创造出的融合传播,不但跨越地域、穿越时间,为受众建立沉浸式的体验场景,还打破了传者与受众的界限,使传受之间的及时甚至即时互动成为可能,通过深度互动所形成的产生情感连接和共鸣,实现传者与受众之间同频共振,即“不传而传”。就传播过程而言,AI技术为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从而提升传播效能。
由以上可以看出,“AI+国际传播”的优势就在于以效果为导向,以效果引领策划、生产与制作,并创造性地加强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完成了吸引、开发或制造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任务。在如今“注意力资源”日益稀薄的情势下,“AI+国际传播”的广泛性、精准性、高效性、融合性,能够显著提升传播效能。今天,以“AI+”助力我国国际传播体系构建,将会在国际传播领域拓展出新的广阔空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AI工具将日益多样化,“AI+国际传播”带来的新传播范式会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探索融合AI技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正确抉择。
勘破人工智能缺陷 避免传播失温
人工智能传播亦存在缺陷。由网媒时代进入智媒时代,传播媒介和传播样态发生巨大变化,虚拟性、离散性和涌现性更加凸显,传播主体的具身性进一步遭到销蚀。隋岩指出,互联网群聚传播中的主体不是现实社会中的具身主体,而是由文本所建构的文本主体。这引发关于人工智能带来“负能”的担忧。
确实,与文本主体相比,具身主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是对信息的传播还是接受,总受到该主体自身认知、思想、观念、位置、偏好、情感等“人之为人”及“人之为社会人”的影响。但文本主体却不受这些桎梏,在数量和时空上可以无限增殖。进入传播语境后,文本主体就像被击出的台球,在互联网场域中弹射与碰撞,其间不断产生意义的增殖与播撒。台球的运动遵循力学规律,可被计算与预测,但文本主体的行为和关系却是随机且非理性的。
文本主体既无温度,也不需要空气,其作为传播网络中的一个悬浮点,彼此之间可全向度地随机相互连接,任意形成新的互文。智媒时代,在任意互文产生出的无限阐释叙事中,由人工智能的算法决定生产或择取某种阐释叙事,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或达成某种传播目标。那么,是否还存在客观叙事?当内容及内容所承载的价值可以通过文本链接按需生成或择取时,就意味着一切都变成了有目的之建构,这对传播的一般责任伦理形成冲击。当受众意识到被定向“投喂”之后,对传播的信任就有可能坍塌,人工智能传播也就成为自身的掘墓人。
文体主体间的全向度连接,还对线性叙事造成了破坏,由于不再存在秩序或坐标系,时间面临紊乱和涣散的危机。如韩炳哲指出的那样,时间缺乏有序的节奏,陷入失调状态,陷入原子化。[10]点状时间无法承担连续意义,文本主体只能对一瞬负责,无法被编织进整体性与同一性中,更无法汇聚沉淀为伦理主体。具身主体的主体性只有在时间的绵延流动中才能沉淀产生,其不允许时间断裂,一旦出现断裂,同一稳定的人格即出现断裂,呈现为作为病症的精神分裂,陷入关于自我存在性的焦虑。
文本主体的彰显,与“人”作为具身主体的隐去,意味着阐释权的易手。这本质上是人与人工智能的主体性之争。虽然人工智能限于发展水平目前尚无法与人就阐释权进行争夺,但在未来却并非不可能。即便在当下,也存在传播者因依赖人工智能,而让出部分阐释权的情况。如此一来,算法理性将逐渐形成霸权,“人”在或被动或主动的退却中逐渐从叙事场域中缺位或消失,最终使得人工智能脱离人的控制,这种情况下,情感、价值、道德、审美、对话等精神追求的坍缩,使传播叙事流于空虚,导致人与人、人与传播内容之间逐渐疏离。
“人是万物的尺度”,当人的主体性被人工智能下的文本主体遮蔽时,传播也即失去生机。史学的发展已给出提醒,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的主体性也必由人来承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微观史学着眼于“人的回归与复魅”。因此,必须勘破人工智能传播的缺陷,在哲学上把握和处理好“人—技术”平衡难题,以更好地驾驭人工智能的工具性,避免使传播失去人的温度。
此外,要强调的是,还应注意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监管缺陷,这仍是一个人与人工智能争夺主体性的问题。我们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存在着使用数据和开放数据的辩证法,如尼采所说“当你凝视深渊时候,其实深渊也在凝望着你”。当我们形成了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时,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向人工智能打开数据的闸门。该问题具体到国际传播实践中,即表现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虑及信息安全问题。人工智能并非没有国界,尽管人工智能的发明最初并非为了用于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目标和领域,但事实表明,从深度学习到大语言模型,从物理形态的机器人,到梳理形态的核心算法,人工智能技术不仅理论上可应用于大部分国家安全活动,且正在当下的实践中以不同方式与国家安全的诸多领域建立深度联结。假如我们没有“人对技术的主体性”这重考虑,人在人工智能技术面前或会处于数据裸露状态。
一旦出现新闻生产者受到人工智能技术误导、利导甚至诱导,而将数据泄露出去的情况,我们的基础信息和战略意图都会被洞悉,使我们的国际传播陷入被动地位。
人类传播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技术史。当前,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工具逐渐成熟并普及化,并不断向高质高效演进,正在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应这一技术发展潮流,把握智媒时代发展趋势,系统性和前瞻性了解和利用人工智能,将其统筹进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中来,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题中之义。
在此背景下,我国媒体进行“AI+国际传播”的积极探索,借助AI技术发力创意传播,有效开发出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目前,AI技术的理解、思考和生成能力仍然有限,在国际传播中还只能发挥辅助作用。但着眼于长远和未来,“AI+国际传播”正催生着国际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引领生成式国际传播的新范式。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存在的天然缺陷不应被忽视。在哲学语境下,其极端发展或会使得传播主体由“具身主体”转变为“文本主体”,导致传播内容呈离散化、虚无化、原子化,消解客观叙事、线性叙事、时间叙事,出现传播“失温”。故而,在“AI+国际传播”中须注意“人的在场”,在人与人工智能的相处中牢牢把握人的主体性,处理好“人—技术”平衡的哲学难题,并看紧“数据闸门”,防范AI实施的诱导、欺骗与控制。
来源 《新传播》
编辑 冯路玉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