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不知道您的感觉如何,
反正我知道很多研究者都在吐槽:
原因非常简单:太复杂,系统性也不够!
让人看不下去,
所以也很难去思考它,
更难在实践中运用它。
这样的理论,要来有何用呢?
那么,“核心素养”究竟有没有价值呢?或者说,如何理解它,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呢?
王珏老师在一次讲“ 核心素养与学习科学”这一主题时,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
核心素养,原来是一个舶来词!
——美国、欧盟、经合组织、日本、新加坡早就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素养体系,咱们国内也算是“跟风”而作。
既然是舶来词,那就简单了,直接考察它的源头就好!
首先,核心素养的英文是core competence。
看到compete,我们就想到“竞争”
comptence,可以翻译为“竞争力”、“胜任力”。
看到这里,王珏老师笑了起来:
因为企业研究“ 员工胜任力模型”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
以下是企业人力资源研究的大体成果:
——看看这些词汇,和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是不是颇多相似?
因此,如果我们翻译成白话的话,
“核心素养”其实就是 “学生在未来社会的胜任力因素”!
——所谓"未来胜任力",用一个问题就能帮我们想清楚:
一个会考试的学生,将来就能在社会上胜任吗?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显然不是!
因此,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提出核心素养,
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只关注短期评价,
应同时关注孩子培养未来的竞争力,
所需要现在就培养出来的重要品质/素养。
——这样的理解,当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此外,国内版的“核心素养”不容易理解
那么,有没有更容易理解、
更具指导性的“核心素养”表述呢?
包括王珏老师在内的很多研究者,都有这样一条经验:
不要看国内的资料!
国外的一手资料(也可以是翻译后的版本),
往往会更接近本质、也更容易懂!
(顺便说一句:中专生姜萍能够自学高等数学,跟她看国外的经典教科书有密切关系。国内教科书是无法自学的!)
对于“核心素养”,王珏老师认为OECD的表述最为清晰、简明:
这张 麻花辫图形象地表明:
所谓“素养”,就是把 知识、 技能、以及 情感态度价值观拧合在一起,互相交织,而且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行动(表现)”中,才能被体现出来。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二级类目,不再缀述; 另外,在上图中“情感”被列入“技能”之中,不过王珏老师还是习惯于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一起)
在这张图中,“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双基的关系也是非常清楚的(当然国外的阐释和国内的话语体系略有差别,这个自行调整即可,不必过于拘泥)。
通过这个“ 麻花辫”,新课标中为何要求开展“ 表现性评价”,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了?
——因为,考试只能考出书面知识,最多能考出“技能”的第1项:”认知与元认知知识“,而考不出”技能“的第2、第3项:”社会与情感通力、身体与实践技能”,更考不出“态度与价值观”!
要想体现出学生的全部素养,只有一种方法:
在“真实性任务”中、在综合的问题中、在生活的问题中、在从未见过的问题情境中,开展问题解决和“表现性评价”!
( 关于这张图,王珏老师只想做个引子,大家自行研究即可,结合中国的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能促进我们的深度理解)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王珏老师在“深度学习”、以及“AI时代人类宝贵能力”时,意外地发现深度学习、AI对人类的要求,和“核心素养”居然有相当大的契合度,如下三张图所示:
在上图中,大约可以体现三者之间的如下关联性:
在核心素养的“知识”层面:
深度学习要求开展“意义学习”、“概念性理解”,其核心是学生在思维中开展 “知识的内部创造”(而不是简单告知),这显然大幅提升了对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要求。
它和国内传统教学更重视“知识记忆”(理解相对偏表层)+“大量解题技能训练”的做法,差异较大。
与此同时,AI时代对人类“思维力”的要求是提高了的——主要体现在要求人类具备比AI更“高阶”的思维能力,包括:洞察力、判断力、想象力等,因为具体的、低阶的思维,AI就能做,既快、又便宜、还好,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人类要做这些“低级”的思维工作。
在核心素养 “技能”层面:
深度学习要求开展“ 迁移学习”、“变式练习”、“刻意练习”,通过大量的、科学有效的练习,习得 程序性知识,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
由于AI可以代替人类从事数据量特别大的、比较繁琐的、比较模式化的基础技能的事情,因此在AI时代,实际上 降低了对人类操作技能的要求(类比一下:现在基本不需要练习“做干饭技能”了,只需会用电饭煲就行)
在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习具有 积极的心向、正面的情感、最好能在学习中产生“心流”体验“。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如厌恶、或不胜任感),深度学习就无法发生。当然,此时学生也不可能再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请记住:“麻花辫”是三合一的,任何一股不存在,麻花辫都会散架!
而AI时代, 人类唯一不可、也不可能被取代的,其实就是“情感”!——相比之下,部分“技能”和“思维”都会被AI所取代。人之所以为人、而非机器,本质上就是因为人具有“情感”!因此,情感能力、情商在AI时代无疑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像董宇辉那样特别能自情、又能有效表达自己、实现共情的人,一定会受到普遍欢迎)
看来,只要研究到深处,很多看起来并不相干的东西,突然就紧密地关联到了一起!
这也证明了哲学的重要观点: 世界的本质总是简洁的!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很复杂、或者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一定是你研究得还不够深!
因此,不断向下挖掘,追寻“ 底层逻辑”,不仅能建立对某一件事情的更深层的理解,而且还能同时实现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在结束本文之际,王珏老师也向各位读者朋友提一个问题:
既然“情感”与“思维”是AI时代最为宝贵的能力,那么您所教的学科,重点应培养学生的什么情感、什么思维能力?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想清楚这一问题,”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每一位老师都应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这些对学生未来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
————————————————————
如果您对深度学习理论、以及CREE教学模型感兴趣,希望了解进一步相关资料、模板、教学设计案例,欢迎加入微信群交流:
所有资料均会在群公告中免费提供,并会在群中为大家提供答疑、交流、组织网络交流活动。
欢迎更多老师使用CREE教学模型,并提出宝贵意见!
本套教学模型已经在部分学校落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您希望在本校老师中培训、落地,欢迎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 “CREE培训”了解联系方式。
————————————————————
本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aigc:ai教学应用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