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8 日 -19 日,由极客邦旗下 InfoQ 中国倾力打造的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 2024(上海站)圆满落幕。大会现场,共计超过 1600 人次参会,近 70 位来自英特尔、微软、eBay、阿里、百度、腾讯、携程、小红书、火山引擎、快手、华为、商汤、月之暗面、哔哩哔哩、Motiff 等企业资深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话题涉及 AI 应用开发、出海合规与大模型安全实践、Data for AI 、云原生工程实践、演进式架构、大模型基础设施与算力优化等不同热门话题方向。
开幕:洞察前沿趋势
大会开始,InfoQ 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姜昕蔚发布了《中国软件技术发展洞察和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2025(先行版)》(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中回顾了 2024 年的技术市场,融资事件共 484 起,共融资 468.0 亿人民币,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融资额已超越 2023 年全年。而人工智能领域吸纳资金能力一骑绝尘,人工智能领域在 2024 年 1-9 月期间,融资金额占据整体技术领域融资金额的 84.7%。
对于 2025 年,报告给出了十大技术趋势预测:
此外,报告还指出,未来 AI 伙伴将带来打工新体验和新要求,新的人才评价指标和机制也即将诞生。伴随新技术和新生态,开发者进一步向应用端流动,而 AI 开发工程师逐渐走下神坛,从尖端需求岗位走向普通岗位。
盛宴:AI Infra、搜推融合、
编程语言分享
北电数智首席科学家窦德景——智能时代的全栈 AI 基础设施创新探索与实践
北电数智首席科学家窦德景从事计算机行业已经近 30 年,1996 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毕业,2004 年获得耶鲁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博士学位。
他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表示通过图灵测试一直是 AI 学者多年以来追求的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但目前为止,大多数 AI 学者们不认为 ChatGPT-4 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当然部分机构可能会认为已经通过了。
前段时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给了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窦德景表示,2017 年的时候,利用计算机视觉的方法帮忙拍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这已是 AI 对物理学的贡献。化学领域,人工智能则加速了蛋白质结构的预测过程,DeepMind 两位学者获得奖项也是实至名归。
数据、算法和算力是大模型带来的深度学习浪潮的三大要素。数据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算力市场呈现缺乏定价能力、存在较大折旧空间等难题,大模型也正从多模态向 AGI 发展。算力、算法、数据皆需要适应新的需求和格局。
聚焦算力基础设施,窦德景指出国内芯片偏科严重,需要协同作战破局。目前预训练环节对芯片要求高,但国产芯片对不同数据类型处理能力不同,怎么把这些芯片放一起跑起来是最大的问题。在此之上,如何打破不同芯片集之间的生态壁垒成为解决方案的关键
为此,北电数智推出了“前进·AI 异构计算平台”和 AI 工具链“宝塔·模型适配平台”,“前进”向下纳管多元异构的国产算力,激活不同国产芯片的性能优势和适用场景;AI 工具链“宝塔·模型适配平台”向上广泛解耦和适配大模型,让大模型无痕运行在不同 AI 芯片上,支持企业内的专用应用。
此外,窦德景指出,大模型的发展未来尚未形成共识:Scaling law 是否可持续、端侧模型能否成为新方向、思维链是否能开启推理训练新范式等都是摆在行业面前的挑战。
小红书技术副总裁王晓博——搜推融合时代:UGC 社区信息分发技术升级与创新实践
对于当前 UGC 社区信息分发,小红书技术副总裁王晓博表示,搜索和推荐场景逐渐呈现出相互跳转、相互转换的场景。
在当前搜推融合趋势下,他以小红书的社区发展历程为例,分别介绍了搜索引擎和推荐系统的演化历程以及当前两者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中,搜索面临了用户意图模糊、长尾查询召回准确性和多模态数据带来的问题。推荐则面临着如何平衡图文与视频的用户价值,如何兼顾用户体验、商业价值和新业务成长,双列形式带来的虹吸效应等挑战。搜推融合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更进一步,架构融合也应运而生,像推荐系统已经越来越多地用到搜索的 query,用户在使用小红书时会有直观的感受:当你搜索过某个关键词后,信息流中就会实时出现与之相关的内容。
基于单模态的表征学习已被广泛且深入地研究,那多模态表征的困难体现在:如何结合来源不同的异质数据、如何处理不同模态的不同噪声等级以及表达中的信息损失问题等。小红书团队则结合天然笔记数据和用户行为的多层次多模态自监督学习,来实现对复杂多模态内容的综合语义表征。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在优化用户搜索路径、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理解笔记内容、理解用户、提升搜索召回能力等方面都又很大的发展潜力。此外,王晓博也指出,后训练和推理对能力作用持续显现、算力分布发生较大变化,可穿戴设备接近变革的前夜等。
华为编程语言首席专家冯新宇——仓颉:全场景智慧化应用编程语言的技术演进
围绕当前应用开发的多样性需求、特别是移动应用开发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及新语言在大模型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华为编程语言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冯新宇分享了仓颉编程语言的应对之道。
在开发效率方面,高阶函数、泛型、代数数据类型、类型扩展、并发等是现代编程语言算不可或缺的特性,仓颉作为一个多范式的编程语言,更加关注语言的表达力。另外,作为一个生态型语言,在“严谨性”和“易用性”难以兼得时,仓颉的某些特性选取会优先考虑“易用性”。
在性能方面,仓颉团队从语言设计、运行时、编译器前后端协同优化方面,都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和考虑。以运行时为例,仓颉提供用户态的轻量级线程(M:N 线程模型),开销远小于系统线程,而仓颉全并发 GC 算法通过安全点和读屏障支持轻量 GC 同步、消减全局暂停 (STW),来实现更低时延。
冯新宇教授引用了图灵奖得主 Hennessy 和 Patterson 关于“计算机架构创新的机会在于 DSA”的论断并做出类比,指出编程语言未来创新的机会在领域专用语言(DSL)。而仓颉作为一个通用语言,更加强调语言的可扩展性和嵌入式 DSL(eDSL)的构建能力,从而可以作为一个强大的能力底座和宿主语言,使能开发者在其上快速构建 eDSL 来满足来自各个领域的多样性需求。
为了提供一个强大的 eDSL 工具箱,仓颉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原生语法特性、libast 和宏、以及 effect handler 等一系列能力。仓颉语言的声明式 UI 开发能力,以及正在研发中的 AgentDSL,都受益于其 eDSL 的支持。
作为一款新兴编程语言,仓颉也在积极拥抱大模型能力,仓颉团队正在围绕两个方面积极打造智慧化应用开发能力。一方面,基于 eDSL 能力,仓颉希望提供内嵌式 AgentDSL 和大模型应用开发框架,支持自然语言和传统编程无缝融合的方式来开发 Agent 和智能原生应用,支持 Agent 与大模型之间的各种交互和多 Agent 协同。
另一方面,新兴语言的大模型代码生成通常面临着语料不足的问题,而且仓颉作为一个新语言也还没有相关预训练模型的支持。为此,团队通过跨语言代码转换、基于大模型的数据增强和数据清洗等技术来增强数据集,通过预训练和基于同质语言的迁移学习双管齐下来开展模型训练,并利用检索增强生成及可控解码来加强模型推理能力,逐步提升代码生成的接受率。
13大热门话题来袭:智能研发、
演进式架构、技术管理、大前端……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将软件开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背景下,大会两天共设置了 13 个深刻影响软件开发的热门议题。
大会第一天专场设置如下:
专题一:AI 应用开发实践
AI 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如何将 AI 有效融入到产品开发流程中,成为开发者的关键挑战。在本专场上,字节跳动技术专家王城波、阿里巴巴淘天集团技术专家刘祥宇、百度架构师兼文心智能体平台技术负责人马根明、携程算法专家洪弘、Motiff 妙多 AI 负责人赵薇分别分享了大模型技术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应用。
专题二:探索安全边界:出海合规与大模型实践
2024 年企业遇到的最大潮流便是业务出海与大模型运用。在本专场上,携程数据安全总监刘明、携程数据安全合规负责人胡立平、百度杰出架构师兼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包沉浮、vivo 数据合规经理陈晓芳、雾帜智能联合创始人 & CTO 傅奎分别分享了出海合规和大模型安全相关经验。
专题三:演进式架构
技术升级快速变化,我们会有来自云原生化、降本增效、混合云等多维度的挑战。在本专场上,腾讯编辑引擎负责人伍时琅、蚂蚁集团技术专家张冯君、火山引擎 Serverless 高级经理阔鑫、哔哩哔哩技术专家匡锡斌、快手支付钱包团队技术负责人李刚分别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分享了新需求下的架构演进情况。
专题四:大模型基础设施与算力优化
大模型不仅仅是数据、算法的进步和突破,同时也考验着整个大规模分布式基础设施。在本专场上,小红书资深技术专家于子淇、华为昇腾生态技术首席陈仲铭(ZOMI 酱)、月之暗面推理系统负责人何蔚然、微软亚洲研究院软件开发工程师姜慧强、商汤高性能计算与推理部高级总监涂小兵分别分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模型推理等技术实践。
专题五:新技术浪潮下的大前端机遇与挑战
XR 的兴起和 AI 的突破性进展,为大前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本专场上,淘宝高级研发工程师蒋志远、小红书鸿蒙工程师王劲鹏、腾讯高级开发工程师邱少雄、快手前端工程师任跃华、英特尔高级工程师付俊伟分别分享各自在大前端的最新实践。
专题六: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解决方案专场
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创新的两大核心力量。在本专场上,火山引擎边缘云资深架构师徐广治、火山引擎边缘云网络研发工程师赵彦奇、容联云大模型产品负责人唐兴才、华为昇腾生态技术首席陈仲铭(ZOMI 酱)分别从边缘计算和 AI 的不同维度探讨技术落地和行业实践。
大会第二天专题设置如下:
专题一:下一代 Data for AI 技术架构
新一代数据架构强调高速的数据处理、智能存储与灵活的数据调度,为 AI 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本专场上,火山引擎高级技术专家李经纶、Datastrato 联合创始人 & CTO 邵赛赛、小米数据开发平台负责人周康、PayPal 资深研发工程师刘迟、JuiceFS 合伙人苏锐、Zilliz Senior Product Manager 张粲宇、OPPO 分布式存储专家常亮、Redis 高级架构师史磊等分别介绍了 AI 对数据、存储等各类架构的影响。
专题二:AI 重塑技术工作流程
AI 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新定义开发团队的协作方式和工作效率。在本专场上,百度前端架构师与百度技术组织委员会 Web 方向负责人张立理 、字节跳动质量效能专家赵亮、华为云智能运维首席架构师乔彦辉、蚂蚁集团技术专家肖斌、腾讯技术总监黄闻欣、盛派网络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苏震巍、去哪儿网前端技术总监姚佳梅等重点介绍了各自团队如何利用大模型技术进行研发工作。
专题三:云原生工程实践
云原生技术早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实现敏捷开发和高效运营的关键驱动力。在本专场上,阿里云高级技术专家徐可甲、携程资深研发工程师陈丹双、携程技术专家许钦、网易资深云原生架构师裴明明、eBay 资深软件工程师沈涛、蚂蚁集团高级技术专家何子波、亚马逊云科技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姬军翔、微博高级技术主管段绪勇分别分享了各自的云策略和架构构建等各种实践经验。
专题四:开源重塑 AI 开发生态
开源在 AI 领域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本专场上,蚂蚁集团开源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王旭、蚂蚁集团开源技术增长经理夏小雅、DeepWisdom(MetaGPT)创始人兼 CEO 吴承霖、元始智能联合创始人兼 COO 罗璇分别在开源项目选型、应用架构乃至项目参与等方面分享了相关经验和观点。
专题五:创新产品设计
AI 如何融入现有产品设计?在本专场上,商汤科技产品总监贾安亚、阿里巴巴技术专家黄建磊、VAST 产品负责人党宇航分别分享了将大模型、Agent、3D 等技术融入产品的实践经验。
专题六:线上可靠性工程
在高并发、高复杂度的 AI 应用场景下,如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本专场上,腾讯 IEG 技术运营部 SRE 总监杨军、蚂蚁集团 SRE 技术专家刘凯宁、携程云原生研发总监周昕毅、哔哩哔哩基础架构部平台工程负责人刘昊等分别围绕用户体验、应急流程、可观测平台和容灾演练等进行了分享。
专题七:与时俱进的团队管理
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让技术团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在本专场上,PayPal 资深经理李清玉、同程旅行出行事业群 CTO 王晓波、阿里巴巴技术总监许晓斌、致效企业管理咨询创始人李云分别分享了自己在 AI 时代下的技术管理心得、技术规划思考等,叠加管理能力成为管理者,不是放弃技术成为管理者。
两大重磅发布
2024 中国技术力量年度榜单
在 2024 年,我们相信科技对企业的影响不止于此。特此,极客邦科技总编辑赵钰莹在会上宣布,InfoQ 重磅开启“2024 中国技术力量年度榜单”。
“2024 中国技术力量年度榜单”包括四个榜单项目:2024 年度 AI 最佳实践案例 / 方案、2024 年度 AI 最佳技术服务商、2024 年度高价值技术团队、2024 年度数智化先锋企业,从不同角度对今年优秀企业进行遴选。即日起,榜单面向各企业开放自主报名。感兴趣的企业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报名和了解具体情况。
阿里云大模型高级工程师 ACP 认证
在新的人才需求背景下,阿里云和极客时间宣布,联合推出阿里云大模型高级工程师 ACP 认证,重点培养开发者使用提示词策略、检索增强、微调技术优化大模型回答质量;使用 Multi-Agent 进行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生产;能够针对复杂业务场景设计并实施大模型驱动的解决方案等新时代开发能力。
另外,极客时间也发布了属于程序员的首款 AI 工具探索平台,囊括 30 个基础模型、19 个 AI 编程工具、19 个 Agent 平台或工具、4 个模型平台、9 个数据集等,帮助程序员提高开发效率,再也不用到处搜索 AI 工具收藏。
开发者展区互动
会场展区人头攒动,人流络绎不绝。QCon 上海站的圆满举办,离不开赞助商们贡献的力量。在各位伙伴的共同助力下,我们得以持续推动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为行业创新不断向前。本次 QCon 上海站大会得到了众多赞助商的大力支持,包括火山引擎、亚马逊云科技、Optiver、IPIP、未来智能、葡萄城、容联云、F5 NGINX、哔哩哔哩、ProtonBase、环信、昇腾等。他们的参与不仅为大会增加了很多精彩展示,也为技术共享和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些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智能之夜:大模型的星辰大海
本届 QCon 上海站特别策划了 “智能之夜 |大模型的星辰大海” 的晚场活动,邀请了不同方向的嘉宾,从 AI 基础设施、AI 行业应用和安全的不同视角讨论了 AI 目前的发展和落地情况,深入探讨大模型的技术发展、应用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四位嘉宾发言金句频出,现场的气氛火愈发热烈,也点燃了在场听众的热情。现场观众积极与台上嘉宾互动,讨论了大模型的采纳率、评价标准等诸多问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更多精彩活动推荐
期待我们下一场大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