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5000元,承诺月入至少8000元,但实际入账0元。最近,许多老年人投诉自己报的AI培训课,问题涉及夸大宣传、诱导消费、课程效果与承诺不符、退费难等。
老年群体在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上相对较弱,与培训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当培训机构将“保洁阿姨月入6000元”“退休教师日赚500元”等案例作为招生噱头,这种“技术赋能”的虚假承诺,本质上是对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恶意利用。这不仅加剧了老人的焦虑情绪,更可能引发代际矛盾。当小辈们不屑一顾,甚至嘲讽老人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AI培训市场乱象频发,与监管错位和滞后密切相关。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禁止培训广告对效果作出保证性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不得进行欺诈宣传,但现实中,培训机构通过“学员案例无法验证”“收益截图PS造假”等手段规避法律监管。而且,相关投诉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培训机构缺乏相应资质,平台监管也存在缺失。
我们更要反思AI时代如何守护代际信任。家中的小辈应主动承担“数字反哺”责任,通过具体案例帮助父母识别诈骗话术。社区能否组织“银发数字课堂”,志愿者与老人面对面交流,构建互助的数字生态,让AI真正成为照亮银发人生的科技之光,而非收割信任的“镰刀”。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上一篇:AI又整活儿!千字长文秒变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