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省庆阳第五中学,英语教师杨敏正在借助AI工具优化课件,开展教学活动。“人工智能如同智慧助教,让我的备课效率提升了近30%。上周,我将哪吒数字人应用于语法课,学生们眼睛都亮了。”杨敏说。
在甘肃,师生正在感受AI为教育带来的无限可能。从AI辅助作文批改,到智能体育设备提供全新的运动体验;从AI支持精准教研,到打造智能助教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利用AI技术赋能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实现优质共生。
“数字支教”:架起城乡教育的彩虹桥
盛夏时节,东乡县考勒乡岘子小学和东乡县坪庄乡三社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端坐在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前,跟着画面里的老师欢乐地唱英文歌。
“有了网络直播课堂,学生们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兴趣明显提升。”东乡县考勒乡岘子小学校长马建忠说。
如今,这两所乡村小学不仅能开齐开全英语、音乐、美术课,而且上课的都是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直播课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课。
为解决农村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尤其是艺术和外语等学科教学困境,甘肃启动了“数字支教”项目。项目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8所师范院校共同实施,针对甘肃东乡县、积石山县等16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乡村学校,开设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
通过“省级统筹、高校支撑、县域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甘肃省共选拔了281名高校指导教师与1447名师范生组成了“1+1+1”网络授课团队,即每名高年级师范生与低年级师范生共同负责一个班级的远程教学。
当前,“数字支教”项目覆盖了全省18个县区的341所中小学,上课学生达到50.46万人次。
此外,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云端学校”提供了协同备课、教学资源共享等常态化服务,确保数字支教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并为师范生提供岗前培训、案例观摩等支持,确保支教队伍的专业素养持续提升。
课堂焕新:AI变身“超级教具”
岷县第四中学的“AI智慧教室”,摄像头无声记录着课堂细节。教师王致敏刚结束物理课《波的形成》,AI课堂系统便自动生成了一份课堂分析报告:“本节课学生互动时长11分11秒,28人次参与课堂应答,师生互动交流占比70.62%。AI课堂评定本节课课型为教师讲授型课。建议教师今后增加课堂学习的小组讨论环节。”
教学分析报告不仅清晰呈现各项数据,更以切片化的分析,精准展示课堂每个时间段的教学过程及行为,助力教师精准“把脉开方”。
在甘肃,AI正重塑教育生态,从小学到高中,教师们巧妙融合技术与教学。
在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的英语写作课上,AI软件已经成为日常的教学工具。学生完成写作后自行将作文拍照,提交给AI软件。经过几秒钟的等待,AI迅速对其中的词汇使用、标点规范以及逻辑连接等方面给出极为细致的修改建议。该校英语教师许进说,借助AI工具,不但节省了批改时间,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通过AI提示进行查询资料、修改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
课堂上,除了作为教学中的“助手”而存在,人工智能还担任了“主角”。在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语文课堂,学生们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AI工具与数字诗人进行对话交流。
构建数智融合新课堂,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核心。近年来,甘肃省依托省平台AI课堂评价应用,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县域教师专业成长”项目,通过课程、教师、学生和课堂4个维度、9个模块、59个观测点的智能评估,每年助力1万名青年教师精准提升教学能力。
AI服务体系:助力信息科技课程落地
新教材是什么?实验教学怎么做?上课资源从哪来?原来面对新课标,岷县和平九年制学校信息科技教师樊亚平有很多困惑。
现在通过引入物联网编程实验箱,成功改变了控制系统教学的传统方式。“过去,控制系统的教学像是‘推巨石山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而现在,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能够自主进行实验,逐渐掌握了曾经抽象难懂的概念。”樊亚平说,通过AI工具,平台自动生成数据图谱,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甘肃信息科技面临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资源不足等诸多挑战。为此,甘肃省构建了“四位一体”课程支撑服务体系,包括数字教材、虚拟实验平台、实验箱和教师培训四个方面。
省内教育部门联合高校开发了交互式数字教材,并基于甘肃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虚拟实验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平台进行实验教学,并配备物联网编程实验箱,解决实验资源匮乏的问题。
如今,AI的应用,为实现因材施教开辟了更多路径。采访中,各学校表示,将引导学生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避免削弱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郑芃生 通讯员 杨争荣)
作者:郑芃生 杨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