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耀
阿丘科技创始人兼CEO,清华本硕,毕业于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师从孙富春教授,研究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读书期间深度参与两家创业公司核心研发,2017年毕业后创立阿丘科技,聚焦AI+工业,带领公司成为该领域标杆创业公司,曾获得福布斯亚洲U30,海英人才等荣誉。
提起工业AI平台,阿丘科技毋庸置疑是国内的领跑者。其目前推出的系列工业AI视觉算法平台软件以及垂直行业AI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动力电池、电路半导体等行业场景,产品落地超1200家工厂,其中包括数十家先进制造业标杆企业。
黄耀(右1)与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合影
2024年,阿丘科技凭借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表现与深厚技术沉淀,入选国家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彰显在工业AI视觉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能力。2025年1月,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为阿丘科技创始人兼CEO黄耀颁发亲笔签名的“Inception Showcase 2024年度优秀创业公司”证书。
回望8年前,阿丘科技还是刚从实验室走出的初创公司。黄耀的创业征途始于清华计算机系攻读硕士期间,面对国内工业视觉基础软件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的现状,他致力于通过工业AI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将领先的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深度赋能全球制造型企业。
8年来,他经历过时代发展的澎湃浪潮,也遇到过行业短暂的低谷迷雾。起起伏伏中,黄耀带领公司屹立潮头,为人工智能驱动生产力跃升、增进人类福祉的愿景笃定前行。
缘起清华,投身时代的创业浪潮
2010年,黄耀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开始本科学习。入学后黄耀发觉,相较于需要空间想象的机械制图,自己更擅长数理推理和代码编写,于是开始辅修计算机系课程,加入机器人实验室。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他积极投身机器人相关领域的探索。2014年,他成功跨专业保研至计算机系,在复合专业背景加持下,黄耀逐步将创业的锚点定位于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交叉方向。
求学时期耳闻目睹的许多创业故事激发了黄耀的好奇心,启发他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他也先后在创业公司兼职,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并深刻体会到创业的不易。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黄耀到长三角工厂调研,洞察到其中部分场景重复作业的可替代性,彼时国内该细分领域尚未有公司投入,由此他萌生了在工业视觉领域创业的想法。在清华大学“昆山周”的创业路演现场,他和团队凭借“工业AI视觉平台”摘得种子轮冠军,也正式开启了黄耀的创业之旅。
恰逢那时,黄耀也幸运地遇到了为他引路的贵人——师兄李竹。在和李竹师兄畅谈自己创业构想后的那一晚,在回校的地铁上,黄耀收到了一条信息,是来自李竹师兄的600万元投资意向书。师兄的这份信任,不仅是对黄耀硬核的技术能力的认可,更在于在他身上看到的商业领袖的潜质,一种融合了技术洞见、商业思维和执行力的综合能力。
黄耀认为,这是命运“推了自己一把”。
黄耀创业首日与同事在第一间办公室合影
在瞬息万变的技术浪潮与资本涌动间,黄耀决定放手一搏。他为公司取名“阿丘科技”,意在Q Learning(强化学习)。黄耀比喻道,人眼精度有限,却能完成穿针引线这样的精细活,正是因为穿错针线后,人可以通过反馈进行迭代,这才是智能(Smart)的含义所在。“阿丘”谐音“Q”,寄托着黄耀的愿景——公司当如Q Learning般,通过与真实环境的深度交互,汲取反馈,持续迭代系统,最终为全球工厂与人类福祉创造切实价值。
面向市场,解决真问题
AI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阿丘科技就是基于AI图像检测和3D视觉技术,借助机器视觉,赋予机器像人一样的视觉能力,并且与“手”配合作业,为重复、可预期、危险的体力劳动提供高效、低成本、安全智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劳动力密集的中低端产业实现“机器换人”。
回首最初,公司的第一个订单来自一位苏州客户。客户提出用两周时间开发出一套定制化的AI检测系统。面对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黄耀答应了下来。那段时间,他和四个工程师结合需求场景,连续几个昼夜攻克问题。最终,他们做到了在不到两周时间交付出一个Demo系统,将流程和检测效果演示给客户,并最终拿下订单。这样务实、真诚的态度和极高的工作效率也让客户对阿丘科技有了更多的信任。
在2019年8月,黄耀迎来了创业的第一个低谷期。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团队开发了一款AI算法包(SDK)。然而,在正式接触市场后,经过两轮不同销售的前后尝试,公司发现产品卖不出去。面对这个问题,黄耀决定亲自上阵,负责产品销售。那段时间,他每天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满,跑到外地见客户,从工程师到老板都见了个遍。最忙的时候,一天跑了4个城市,见了6个客户。
第一个AIDI工业AI视觉软件平台
“这200-300个工厂下来,我对市场、对真需求、真产品有概念了。”黄耀发觉,算法SDK在工业场景中难以实际应用,纯软件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当时的市场需求。此后,公司重整方向。黄耀和团队深入研究了算法SDK的应用流程,并开发了配套的软件工具,形成了后来专业级工业AI视觉算法平台软件AIDI平台的雏形。与此同时,公司开始重新思考工业数据的独特性,把重心从通用AI转向探索工业数据AI的落地路径。尽管团队努力将AIDI推向工厂实践,但过程充满挑战,每当落地在即,各类技术或适配问题便频频出现,这段经历被他们形容为“煎熬的时光”。
“到现场去,解决真问题”成为公司的核心文化之一,黄耀和员工也形成了默契:“不把手弄脏,怎么把活干好?”
在自己亲身做销售的两年里,黄耀深刻领悟到,创始人必须懂销售、懂市场。真需求真产品从市场而来,而不是从技术而来。因此,面对年轻创业者,尤其是技术驱动的创业者,黄耀建议,一定要花时间到现场,将市场中的真需求、真问题想清楚。真实的市场需求不是行业报告,而是置身现场的立体信息,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一个痛点的痛苦程度是多少,才能衡量清楚做一件事真正的价值大小。
工业AI标准化之路
经历过落地前技术适配难题的考验后,公司接触了3C行业标杆客户,经过大客户复杂场景的历练,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走上了一个新台阶。2020年,AIDI产品实现标准化,并开始组建团队奔赴不同场景去应用推广。
黄耀回忆,将工业场景软件产品标准化无疑是真正的难点所在。公司耗时三年多才真正把一款产品打造到相对标准。从算法SDK到AIDI软件产品原型,到工业落地迭代打磨,再到最后形成AI落地的方法论,至此,产品才真正意义上将AI落地到工业检测场景,成为了中国首家实现标准AI视觉软件的平台。
工业领域有着指标严苛、数据少、碎片化等核心难点。对此,阿丘科技构建了专用视觉小模型和行业视觉大模型的产业AI技术体系,成为了一家典型“AI+产业”公司。
SR机器人智能检测系统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标准AI视觉软件平台在复杂工业检测场景批量落地的企业,阿丘科技将领先的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机器人等技术应用于产业服务,着力破解复杂的工业视觉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等难题,近几年产值平均增速超50%。目前产品累计落地超1200家工厂,部署AI系统20000+,成为国内工业AI平台的领跑者。
创业前,黄耀的梦想曾是成为一名首席技术官;创业后,黄耀深刻领悟到,创业最核心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完成从技术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
对创业公司的CEO而言,这一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指市场的核心诉求:客户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成熟产品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技术的内在价值往往是有限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满足需求的产品,才能产生真正的市场价值。
黄耀指出:“技术类创业者必须理解并打通这个链条——如何将一项技术转化为产品,再将一个产品转化为商品。这不是仅凭技术演示(Demo)或产品原型图就能完成的,背后需要的是大量踏实、严谨的系统工程与产品工程层面的创新研究。”这意味着,创业者思考与沟通的焦点,需要落点在“产品是什么?它解决了客户哪些具体痛点?”将产品和市场打通,始于用户,终于用户。正因如此,即便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黄耀仍坚持投入大量时间深入一线,与客户直接交流。他希望公司一直都保有这种脚踏实地、到一线去的定力。
创业路途中,挑战如影随形,“两眼一睁,各种问题”是黄耀面临的常态。因此,保持足够的乐观精神成为创业中另一项软性却至关重要的特质。面对核心问题时,黄耀也格外专注,能厘清各个环节的脉络与细节,这一点也成为了他创业路上的助力。黄耀认为,创业者需要一种强大的韧劲,“在面对无数次拒绝时,你要关注一百次里面赢了的那2次,而不是输掉的那98次。”
硬科技时代的全球化视野
曾几何时,国内工业视觉基础软件长期笼罩在国外巨头垄断下。黄耀所创立的阿丘科技,作为中国工业AI视觉领域的破局者,率先向全球巨头发起挑战。作为一家AI领军企业,阿丘科技始终对前沿AI技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如今,阿丘科技总部设立于北京,在苏州、深圳、中国台湾等地设立分部,其国际化服务已成功覆盖日韩、东南亚等地区,并在新加坡、德国、日本顺利设立分部、启动首尔业务布局,海外团队已全面投入运营,正加速进军海外市场。
面对世界格局深刻重构、不确定性弥漫的时代变局,黄耀笃信,当下正是硬科技创新的时代,他深感这一代创业者要看到国家所需,肩负起时代使命的重任。未来,阿丘科技将秉持初心,深耕算法和软件根基,持续巩固核心优势,把长板加深加厚,同时以创新驱动技术易用性与普及化,矢志让每一座工厂都能受益于智能化变革。
AI时代的洪流奔涌而至,黄耀认为,AI的价值不应在于替代人力,而应当是帮助人们提升效率,提供更好的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导向更美好的发展图景。而这一愿景,正是黄耀与阿丘科技多年来孜孜以求、步履不停的方向。
占元对本篇亦有贡献
来源 |《水木清华》134期 AI专刊
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的高校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学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积淀深厚,始终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众多清华人已成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5年8月出版的《水木清华》AI专刊(2025年第3-4期合刊),特别报道了近50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清华校友AI企业及平台,以及多位院士、教授、行业专家对人工智能时代多维度的思考与建议,展现了清华人在引领智能变革、赋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欢迎捐订
《水木清华》AI专刊 捐订办法
【捐订价格】40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