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晋 许雯斐 通讯员 经发轩
长江北岸,秋意渐浓,一场有关AI技术的“头脑风暴”滚烫来袭,吸引了外界目光。
9月20日下午,作为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主题会议如期举行。这并非一场寻常的论坛。对于东道主江北新区而言,它是一次战略亮相,更是一次产业宣言。院士专家、青年科学家、企业代表汇聚一堂,议程紧凑、内容扎实。所有环节都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如何推动AI应用真正落地,成为驱动产业跃升的引擎。
由此,一场关于技术、产业与未来的深度对话拉开帷幕。
盛会窥势:一场会议与一座新城的产业雄心
这场大会与江北新区的产业雄心紧密相连。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它不满足于简单聚集AI企业,而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这意味着,技术必须穿透概念,深入钢铁、化工、生物医药、金融等传统产业的肌理,催化出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与价值创新。
会议的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新区清晰的产业逻辑。
江苏省院士专家创新中心—学会产业(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的揭牌,标志着新区在机器人领域再落关键一子。其背后,是一套“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不追求单点技术突破,而是构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让创新要素在此聚合、共生。
紧随其后的成果发布,是这一生态的首次集中检阅。8项“人工智能+”标杆产品成果和13项典型应用案例,覆盖工业、医疗、环保、教育等领域。它们并非炫技之作,而是从生产一线、实验室痛点中生长出来的解决方案。南京钢铁的智能金相检验、深度智控的L4级能效智能体,无一不是瞄准真问题、提供真价值。这勾勒出江北新区发展AI的鲜明路径:扎根实业,服务转型。
签约环节进一步夯实了这一目标。中国移动智能算力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为江北新区数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十大算力合作项目、五个重点AI项目的落地,则引入了绿能电力、冰鉴科技等新鲜血液,为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这背后,是新区通过基金矩阵、政策引导,系统性培育产业土壤的成果初显。
主题演讲与圆桌论坛则提升了会议的思想高度。从声波传感工程到数字孪生心肺,从居家医院到能效智能体,议题跨越产学研,却始终紧扣“融合”与“落地”。青年科学家们提出的“算力成本”“伦理平衡”等现实问题,也正是新区必须持续破解的课题。
一场下午的会议,容量有限,却足以窥见江北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雄心:它不是要建造一座悬浮的“AI孤岛”,而是要让智能的血液,注入传统产业的躯干,完成一场全面的数智化重塑。这场大会,既是一次阶段性的成果验收,更是一张面向全球青年才俊的“入场合约”。
生态蔚然:标杆案例背后的产业沃土
当天大会一口气发布的21项“人工智能+”成果,并非悬浮的技术演示,而是从车间、实验室、城市管理中生长出来的解决方案。它们勾勒出江北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轮廓:一片让技术能扎根、创新能结果的沃土。
在南京钢铁的厂房里,一套基于多模态感知的金相检验系统正在安静运转。它实现了从制样、拍照到评级的全流程智能化,解决了长期依赖人工、效率低且主观性强的行业痛点。同样务实的是江苏苏美达的智能AI视觉割草机器人,它通过融合卫星与视觉定位,首创无边界技术,将作业效率提升了50%以上。这些成果背后,是新区发展AI的鲜明路径——聚焦区域内钢铁、化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用技术解决真问题,在赋能传统产业中培育新动能。
技术攻坚在此结出硕果。南京深度智控发布的全球首款基于“PhyAI”的L4级能效智能体DeepBot,突破了工业场景中数据稀疏、模型泛化弱等技术瓶颈。其体积仅如打印机大小,部署两天即可运行,为合作企业带来能效10%以上的提升。东集技术的SEV400工业视觉传感器则展现了“一机多用”的柔性设计,能以小样本快速训练AI模型,精准满足制造业降本增效的需求。
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闪烁着蓝光的服务器,构筑起AI的“算力之网”;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全省8000万人的医疗健康数据和20PB多组学数据,打造了干湿闭环的药物研发体系。这种平台级的支撑,让企业无需从零构建基础,得以更专注于算法突破与产品创新。
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创新提供了最好的试验田。中国移动紫金研究院开发的“灵御”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空无一人的数据中心自主执行任务,20秒完成一个机柜的精准检测。其多模态融合与AI算法实现了90%以上的准确率,展现了高度专业化的落地能力。从脑健康评估到金融科技服务,从气象预测到跨境贸易,每一个创新案例都对应着一个真实的需求场景,驱动技术持续迭代。
政企协同正在构建强大的产业共同体。中国移动与新区合作打造的智算中心,算力规模将从3000P扩至10000P,为生态提供坚实基础。江苏省院士专家创新中心—学会产业(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的落地,则标志着“政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的深入实践。这种协同让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科研机构支撑企业创新,政策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形成多方共赢的生态格局。
在这些标杆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产业生态的形成:有基础技术支撑,有应用场景牵引,有创新平台服务,有政策环境保障。这个生态不是凭空规划,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长——这或许正是江北新区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优势。
聚力成潮:签约落笔间共创新蓝图
签约环节的每一次落笔、每一个握手,都是创新资源与产业土壤的一次深度对接。这些密集的签约动作揭示了江北新区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层逻辑:通过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创新共同体,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爆发力。
新揭牌的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正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它并非传统的科研机构,而是一个集“产业技术服务、前沿科学探索、交叉联合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其特别之处在于立足江北新区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优势,着力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圈。这个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新区在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布局正向更深、更专的方向迈进。
签约项目中,中国移动智能算力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尤为耀眼。项目聚焦算力协同建设、模型适配优化、数据要素供给、专业人才培养四大领域,个个都瞄准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最核心的要素需求。当许多地方还在为算力成本高昂而困扰时,江北新区已经通过与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随用随得、普惠共享”的智能算力服务。
十大算力合作项目签约更是高潮迭起。从南京白暨豚数智科技的AI+数字视听,到新材料科技园的AI+化学材料,从南京钢铁的AI+钢铁到EDA国创中心的AI+芯片设计,这些项目覆盖了新区重点发展的多个产业领域。每个项目都是算力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尝试,都是以定制化服务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
透过新签约的五个重点人工智能项目,看到了江北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多样性。绿能时创的新型数字电力总部项目、冰鉴科技的总部搬迁、深度智控的L4级能效智能体、北新智能的巡检机器人研发平台、中数融信的信创工业软硬件研发中心——这些项目彼此呼应,勾勒出一个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完整图谱。
这些签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江北新区系统性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算力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开放,从技术研发支持到产业基金配套,新区正在构建一个让创新企业“来得放心、留得安心、发展得顺心”的产业环境。
正如一位参会企业代表所言:“在江北新区,我们不仅能找到技术落地的最佳场景,还能获得从算力到资金的全方位支持。这种整体性的产业生态,才是最具吸引力的。”
这些布局正在结出硕果。截至目前,新区已集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构筑起从基础层、技术层到终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更令人期待的是,这些企业之间正在形成良性的协同创新关系: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支撑企业创新,政府搭建平台促进合作。
从这个角度观察,江北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单个项目的引进,到创新共同体的构建;从技术应用的探索,到产业生态的完善。这种转变,或许正是其能够在人工智能赛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