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7 月,AI 相关岗位中,数据科学家同比增长 64.14%,机器人工程师增速 57.78%,算法工程师也达到 52.15%。但与此同时,搜索算法人才的紧缺程度(TSI 指数)超过 7,意味着 1 个岗位至少 7 个人抢 ——AI 人才市场,正陷入 “一边是爆发式需求,一边是结构性紧缺” 的矛盾里。
更关键的是,这场人才战早已不是 “会写代码就行”。从家电行业 AI 岗位增速 258%,到博士 AI 人才实际年薪 54.62 万;从深圳 AI 高薪岗位增速 62%,到产品经理成为 AI 技能渗透率最高的非技术岗 ——AI 正在重新定义 “人才价值” 的标准。今天我们就拆解这场变革的核心逻辑,以及普通人该如何抓住机会。
一、需求端的 3 个 “反常识” 变化:AI 正在逃离互联网
很多人以为 AI 人才还集中在互联网,但数据告诉我们:AI 正在向实体经济 “渗透”,且速度远超预期。
第一个变化,行业需求 “逆互联网化”。2025 年 1-7 月,AI 技术岗位整体增长 37.56%,但增速最快的不是互联网 —— 家电行业以 258.66% 的增速登顶,科技金融紧随其后(116.26%)。前者是因为 “硬件 + AI” 成了传统制造的升级路径,比如智能家居需要 AI 优化交互;后者则是 AI 在风控、投顾等场景规模化落地,比如智能投顾能实时分析千万级用户数据。
这背后的本质是:AI 的价值不再是 “炫技”,而是 “解决行业痛点”。互联网的 AI 需求已相对饱和,但家电、制造、金融这些实体经济领域,才刚开始 “AI 改造”,这里的人才缺口,比互联网更大。
第二个变化,职能需求 “从单一到复合”。AI 热招职能 TOP5 里,算法工程师(52.15% 增速)、机器学习(31.32%)、深度学习(25.75%)依然领跑,但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数据标注岗位(31.01%)也冲进了增长 TOP20。这说明 AI 产业需要的是 “全链条人才”—— 既要有能做算法的高端人才,也要有能做数据基建的基础人才。
更重要的是,企业要的不再是 “纯技术人才”。比如某家电企业招聘 AI 工程师,要求不仅会机器学习,还要懂家电的硬件逻辑;科技金融公司招算法岗,必须了解信贷风控的业务流程。“算法 + 行业知识” 的复合能力,才是现在的硬通货。
第三个变化,区域需求 “多极爆发”。长三角依然是 AI 人才需求第一(占比 40.37%),但粤港澳大湾区增速超 40%,成渝也紧随其后。城市层面更明显:北京、上海、深圳占了 55% 的需求,但苏州(75.60%)、合肥(52.58%)的增速远超一线城市。
这意味着 AI 产业不再 “扎堆北上深”。新一线城市正在用 “政策 + 成本优势” 抢人:比如苏州的工业 AI 场景多,合肥的半导体 + AI 产业链完善,这些城市给的薪资虽然可能比北上深低 10%-20%,但生活成本更低,且岗位竞争没那么激烈 —— 对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是 “曲线突围” 的机会。
二、薪资与紧缺度的真相:高薪岗位在哪里?
提到 AI 人才,大家第一反应是 “高薪”,但高薪背后的逻辑,比你想的更复杂。
首先,AI 岗位的 “高薪溢价” 非常明显。50 万年薪以上的 AI 技术岗占比 31.38%,远超全行业(6.47%)和互联网(18.47%)。更关键的是,这个比例还在增长 ——2025 年 1-7 月,50 万年薪以上的 AI 岗位同比增长 39.82%。
但不是所有 AI 岗位都高薪。分职能看,深度学习岗位 50 万年薪以上占比 40.69%,机器学习 35.86%,算法工程师 32.33%;而机器视觉岗位只有 10.52%。原因很简单:深度学习是 AI 的前沿方向,比如大模型训练,技术门槛高;而机器视觉已相对成熟,竞争更激烈。
分城市看,高薪岗位也有 “梯队”。上海、北京 50 万年薪以上岗位占比超 44%,深圳 38.54%,杭州 31%—— 这四个城市是 AI 高薪的 “第一梯队”。但深圳的增速(62.63%)远超北京(23.46%),因为深圳的 “硬件 + AI” 产业链(比如华为、大疆)正在快速扩张,需要大量高端人才,薪资正快速向京沪看齐。
其次,紧缺的不是 “AI 人才”,而是 “能解决问题的 AI 人才”。AI 技术人才整体紧缺指数(TSI)是 2.39,意味着人才供不应求,但细分下来差异极大:搜索算法 TSI 超 7,推荐算法 4.69,而图像算法只有 1.83。
为什么搜索算法这么缺?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比如电商平台的搜索排序、短视频的推荐效率,这些场景需要既懂算法,又懂用户行为的人才 —— 这种 “技术 + 业务理解” 的人才,目前市场上太少。
反过来想,如果你是 AI 从业者,与其在算法工程师赛道内卷,不如往搜索、推荐这些紧缺领域转;如果是新人,从这些高紧缺领域切入,更容易拿到高薪。
三、供给端的画像:AI 人才到底是谁?
了解了需求和薪资,我们再看供给端:什么样的人能进入 AI 赛道?
第一个标签:高学历。AI 技术人才中,硕士和博士合计占比近 70%,博士增速超 22%。这不是企业 “唯学历论”,而是 AI 技术的门槛确实高 —— 比如大模型训练、深度学习框架开发,需要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基础,这些往往需要研究生阶段的积累。
但也不是没机会。本科如果是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且有实际项目经验(比如参与过 AI 模型开发),也能进入中低端岗位;如果是跨专业,建议先从数据标注、AI 工具应用等基础岗位切入,再逐步提升技术能力。
第二个标签:名校背景。国内 AI 人才主要来自 985/211 院校,占比超 45%;海外人才中,新加坡国立、新南威尔士、南洋理工位列前三,香港地区有 6 所高校上榜。这些学校的优势在于:课程与产业结合紧密,且有更多实习、科研机会。
但普通院校的学生也不用慌。AI 行业更看重 “实战能力”—— 比如你能独立用 Python 做数据建模,或者能用 AI 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用 AI 优化运营流程),这些比名校背景更能打动企业。
第三个标签:专业交叉化。AI 人才的专业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但生物医学工程、机器人、商业分析等交叉专业也在崛起。比如某医疗 AI 公司招聘,需要既懂 AI,又懂医学影像的人才;某制造企业招 AI 工程师,要求了解工业机器人的运作逻辑。
这给新人的启示是:不要只盯着纯技术专业,如果你本科是医学、制造等专业,再辅修 AI 相关课程,形成 “行业知识 + AI 技术” 的复合背景,会更有竞争力。
四、AI 工具改写职场规则:不会用 AI,未来可能连简历都过不了
最后,一个更重要的趋势:AI 工具正在成为职场 “基础技能”,无论你是不是 AI 从业者,都绕不开。
企业端已经行动了:2025 年 1-7 月,明确要求掌握 AI 工具的岗位同比增长 152.27%,且这类岗位的平均年薪比无要求的高 8 万左右。更关键的是,需求不再局限于技术岗 —— 产品经理、平面设计、新媒体运营等非技术岗,对 AI 工具的要求也在激增。
比如某互联网公司招产品经理,要求会用 AI 做需求分析;某广告公司招设计师,要求会用 AI 生成设计初稿。原因很简单:AI 能大幅提升效率 —— 比如用 AI 做需求分析,能节省 50% 的时间;用 AI 生成设计初稿,能减少 30% 的重复工作。
人才端也在跟进:近一年,简历中注明会用 AI 工具的人才同比增长 83.59%,其中 45 岁以上群体增速达 82.43%,打破了 “技术是年轻人专利” 的认知。比如某企业的 HR,用 AI 筛选简历,效率提升了 3 倍;某运营经理,用 AI 优化文案,转化率提升了 20%。
这意味着:不会用 AI 工具,未来可能连简历都过不了。对职场人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到自己岗位与 AI 工具的结合点 —— 比如 HR 学 AI 简历筛选,运营学 AI 内容生成,设计师学 AI 绘图,用 AI 提升效率,才能不被淘汰。
AI 不是取代人,而是重新定义人的价值
最后想跟大家说:AI 人才战的本质,不是 “技术的竞争”,而是 “人的价值重构”。
未来 5 年,职场的核心逻辑会变成 “人机协同”:AI 承担重复性工作,人承担创造性、战略性工作。比如 AI 能做数据建模,但人能判断模型是否符合业务需求;AI 能生成内容,但人能把控内容的价值观和情感温度。
对普通人来说,有三个动作可以做:
抓牢 “人机协同” 能力:无论你是什么岗位,都要学会用 AI 工具提升效率,这是基础;
强化 “机器替代不了的能力”:比如复杂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情感沟通,这些是人类的独特优势;
选对赛道:优先选择 AI 渗透快的行业(如家电、科技金融)、高紧缺职能(如搜索算法)、潜力城市(如苏州、合肥),这些地方机会更多。
AI 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未来的赢家,不是最懂 AI 的人,而是能驾驭 AI,同时守住人类独特心智优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