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的繁荣之下,投资人仍在探究企业的商业底色
文|《财经》记者 辛颖
编|王小
一轮轮的寒潮不断将气温拉低,2025年慢慢走进尾声,此前传出年内有望启动IPO(首次公开募股)的两家医疗科技企业——丁香园和医联,似乎凝滞了。
医联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目前没有具体信息可以披露。丁香园未予回应。
同赛道的微医控股(下称“微医”)在9月底更新招股说明书,冲击港交所,正在焦灼地等待结果。
互联网卖药越来越火热,“互联网医疗”却还是在资本市场溅不起水花。微医、丁香园、医联不约而同转向了一个热度更高的赛道——AI医疗。
“AI医疗的热度,在项目路演现场就能感受到。”一位专注港股IPO业务人士介绍,像互联网医疗企业,如果有一些创新的AI技术与业务融合,肯定是更投资人欢迎。
港股市场目前整体情况较好,IPO发行有很多是超额认购。冠上AI医疗概念的健康160、健康之路、方舟健客,近一年已陆续在港股挂牌上市。
微医、微脉、镁信健康等也纷纷向港交所递表排队中。这些互联网医疗赛道曾经的战友们,虽然主攻的方向已经截然不同,不约而同开始努力凸显自己的AI实力,奔向香港。
借AI押注IPO
微医,已经脱胎成一家AI医疗企业。
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0.8亿元,其中AI医疗服务收入28.4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超过九成。
丁香园就连新落成的总部大楼也被称为“医疗大数据中心”。近期,其上线了临床决策AI工具ClinMaster,医生只需要输入临床问题,AI便能提供一个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每个建议都附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最新的临床指南。此前,丁香园已上线了丁香AI助手、Clinflow等AI模型。
医联也押注医疗AI大模型,做医生的助手,提供疾病诊断与治疗建议。期望通过AI技术将专家医生的服务规模化,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
这些企业强化AI标签的背后,是一场不得不做的转型。
1月,好大夫在线正式被蚂蚁集团收购,似乎再次印证了行业魔咒,“互联网医疗领域只有卖药能挣钱”。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于2006年成立了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一度与微医、丁香园、医联,并称互联网医疗四只“独角兽”。2013年起,互联网医疗受资本追捧,这几家陆续成为腾讯等一众资本的标的。
“好大夫在线是唯一一家不从药上挣钱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它们主要就是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收费。”一位原互联网医疗企业人士告诉《财经》。
遗憾的是,王航的坚持并没能带着好大夫在线杀出一条路来,公司持续亏损,几度裁员瘦身。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曾表示,上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选择,但并非唯一目标。
可现在,“面前就两条路,要么上市,要么被大的机构财团收购。”上述原互联网医疗企业人士认为,这几家公司都面临相同的情况,老板想不想上市不重要,背后投资者这么多的投入需要退出机制。
IPO似乎成为必须迈过的一道坎。2025年9月底,微医更新了招股说明书,医联在2021年的IPO计划折戟,丁香园也三次传出IPO消息。
相比之下,以电商模式为引领的互联网医疗成为唯一被验证通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陆续上市,且成功扭亏为盈。
不过,“AI医疗的市场是热度高,但投资人还是比较冷静的,他们更关心企业的业务内核,一是否会受到医疗行业监管政策的影响,二是商业模式能不能快速铺开,三是企业有没有独特性,比如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或者资源壁垒。”上述专注港股IPO业务的人士说。
走向不同的岔路口
虽然都加载了AI标签,丁香园、微医、医联已经转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丁香园直接转型消费市场,选择了已经被验证过的成熟电商方向,打造了一条从内容引流,到健康咨询服务,再到电商销售的商业模式。
有趣的是,这个拥有最多医生用户的平台,卖一切和健康相关的产品,唯独不卖药。
截至2023年,丁香园拥有900余万注册专业用户,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80%,其中包括405万注册医师用户,占全国执业医师总数的92%。全域月活跃用户数610万。
这些用户构成丁香园的基本盘,面向公众做健康科普,以及面向医生提供专业服务。
在原本的营收来源中,既有给医生提升能力的职业培训、科研工具等,也有向医药企业提供市场营销、市场调研等服务。
一位知情人士向《财经》介绍,“丁香园能从医院方面收费的业务基本上到天花板了,而且各类机构手上都没钱,所以这块增长不会太大。”
贴在丁香园办公室墙上的企业愿景,在2019年从 “健康更多,疾病更少”更新为“健康更多,生活更好”,丁香园将注意力转向了C端用户的消费市场。
在丁当商城上,产品覆盖从食品保健、书籍百货到家用电器,唯独没有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卖药,丁香园是卖不过京东、阿里的,做这块业务没有必要。
手握庞大医生资源的丁香园,没有打通卖药业务,也确实避开了中国医疗领域一直所诟病的“以药养医”的链条。
“老板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比如丁香园虽然卖保健品,但是必须符合循证医学,也就是得有试验数据支持其保健功效。”一位丁香园前员工告诉《财经》。
相比于丁香园继续在线上业务做延伸,微医则转向了业务模式更“重”的线下方向。
其实在转型的路上,微医有诸多尝试,但最先成熟的业务,还是线上线下医疗服务业务的延伸,依托健共体开展健康管理会员服务。
一向对政策风口敏感的微医,抓住了近年来各地医保改革需求的窗口,快速切入基层医疗的慢病管理赛道。
2022年,天津市着手搭建“健共体”,微医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作为牵头医院,通过AI技术赋能当地266家基层医疗机构和2000余个基层医疗服务站、卫生室,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服务已覆盖约110万名健康会员。
这些慢病患者的会员式服务收入,其实来自当地医保部门对慢病患者按人头打包支付的费用。只要能够管理好这些慢病患者,让健共体医院有医保结余,微医就能盈利。
一方面,微医将AI助手嵌入社区医院的信息系统,为医生提出诊疗建议,减少违规行为;另一方面派驻健康管理师到社区医院,与AI协同承担管理慢病患者的日常工作,比如定期随访、答疑解惑等。
诊疗效果与健康管理效果的提高,为基层医疗机构留下了更多的患者,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间,天津健共体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人次增幅达23%至50%;医保结算的结余逐步增长,全病种健康管理盈余率由2024年的3.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1%。
医联也回归了最熟悉的技术领域,专注开发医疗大模型。医联创始人王仕锐曾向《财经》介绍,这几年公司的盈利,基本全部用于大模型开发上。
早在2017年,医联与IBM Woston等机构合作AI研发。但王仕锐发现,上一代AI医疗模型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AI不能识别自然语言,整个库的应用,是建立在专业词汇搜索的基础上,一些项目无疾而终。而近几年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再次让王仕锐看到了机会。
目前,医联推出的MedGPT大模型,已经有保险公司、医药企业等付费购买,用于公司的患者管理。医联的角色也慢慢转向软件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谁距离上市更近
这些IPO候选者要回答投资者的是,商业模式可跑通、能复制推广、有护城河。
“互联网医疗整体都比较难,丁香园可能相对好一点,因为现在它更偏消费市场,想象空间更大。”一位关注一级市场投资的医疗分析师表示。
2022年初,李天天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曾透露,公司年利润保持了40%-50%的增长,但业务模式尚未跑通。
内容引流,是目前丁香园做电商的最大特色。“第一阶段的内容引流是依靠医生的专业科普,但现在已经摆脱那个阶段,丁香园正在打造一个更全面的IP矩阵,来支撑电商业务。”上述原互联医疗人士说。
能否把科普内容引流到电商消费是关键。在过去几年,互联网大厂都想尝试这个路径,腾讯医典、百度健康医典、小荷医典等层出不穷。“百度前期投入了上千万元,最后都没打通从科普内容引流到健康消费的模式。”一位原百度健康人士说。
微医比丁香园更迫切的可能是盈利,据微医最新招股书显示,目前已经接近实现。
微医的亏损率连年收窄,到2025年上半年亏损率收窄至4.2%。深度绑定基层医疗机构后,微医的会员收入稳定并在快速增长。
2022年-2024年,微医经营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0%。2025年上半年,微医营收30.8亿元,同比增长69.4%,微医的现金流首次转正。
更长期的挑战来自健共体模式的推广。在整体政策利好下,微医的AI健共体模式正向上海、杭州、重庆、南京、深圳、温州、银川等多地复制铺开。
“微医的模式更依赖于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受政策影响比较大,需求存在变数。”上述专注港股IPO人士说。
同样,医联也面对着一个未知何时能走通的商业模式。
王仕锐考虑了两个盈利的方向,一是向个人用户收取会员付费服务,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大模型的营收方式之一;另一个是继续拓展现在已经有企业合作模式。
决定医联能否建立起技术壁垒的,一是算法,二是能否获得优质医疗数据。
医联对自己的技术壁垒颇有信心。上述医联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MedGPT医疗大模型采用的是模拟人脑认知逻辑的三层架构,即“快系统(类比大脑皮层执行语义任务)+ 慢系统(类比前额叶深度推理)+ACC层(类比前扣带皮层,调和快慢系统矛盾)”。
这三层架构为强耦合闭环,少一层即退化为普通模型。上述医联相关负责人说,竞品想要复刻需重写四大核心模块(模型编排、任务路由、过程监督、安全策略),即使原本就有成熟大模型,也至少需要花费9个-12个月研发,再加6个-9个月调参,而且这条技术路径不可压缩、不可跳步,也无法“砸钱加速”。
另一方面,即便竞品花费2年到3年时间完成了技术复刻,但医学专家资源是无法复制的,“与专家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是团队深耕互联网医疗行业多年积累下来的”。上述医联相关负责人说。
王仕锐更希望通过优化模型,降低对大数据的需求,“现在大量的临床数据其实是腰部质量的数据,对训练容错率低的医疗大模型来说,更重要的是头部专家的诊疗数据。如何能够用有限的头部数据训练出模型,更考验算法的设计”。
然而,这类减少数据需求的“小模型”,对整个AI界来说仍是挑战。
这些曾经是互联网医疗风口中的明星企业,却必须现在就能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
上一篇:华为发布AI新技术
下一篇:已任局长8年的雷经纬,任上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