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场大型汽车展会,广州车展一向被视为汽车市场全年发展的风向标。
2025年,当“卷”字已经从动词变成形容词,大家都在问:明年会好吗?明年还打价格战吗?
在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的现场,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张亮给出了一个荣威视角的答案:“明年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会非常痛苦。”
然而,面对注定艰难的前路,荣威在此次广州车展上的动作反而显得十分克制。在品牌方看来,与其在红海里无休止地“下饺子”,不如停下来思考,如何在一款产品上把体验做透,如何在下半场的竞争中找到真正的护城河。
这一次,荣威把筹码压在了“活人感”的AI座舱和重新定义的“To C”逻辑上。
不只是“聊天”,AI座舱要的是“深度思考”
如果不去实际体验,你很难向一个消费者解释清楚,为什么汽车的车机里需要装进一个“豆包”。
“媒体老师可能会抱怨,它是不是思考得有点久?”在谈及荣威M7搭载的最新AI技术时,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钱漾先给在场的媒体打了一剂预防针:“它思考得久,说明你这个问题刁钻,它在分析、在揣测背后的含义。”
这正是荣威此次与豆包合作的核心差异点——推理大模型(Thinking model)的首次上车。
在张亮看来,这其中的差别,就像是DeepSeek出现前后的分水岭。过去的语音助手是指令式的,你让它干嘛它干嘛;而荣威想要的,是具有“连贯记忆”和“推理能力”的智能伙伴。
钱漾对此还举了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例子:如果一个小孩对车机说“我不想吃饭”,传统的逻辑可能无法处理,或者机械地回复。但拥有了上下文记忆和推理能力的AI,结合前面聊到的恐龙话题,能判断出这是孩子在撒娇,并用“恐龙也是吃饭才能长大的”来鼓励孩子。这种能力,被荣威定义为“活人感”。
然而,技术落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张亮坦言,作为一个产品人,他曾经历过不被理解的痛苦。“一年前我跟领导、跟兄弟们讲这些场景,就像今天讲给你们听一样,大家听上去觉得‘好像也没什么’。”
这确实是AI产品的尴尬之处:讲得过分了像画饼,讲得保守了又觉得没亮点。这种“非100%确定性”的体验也与传统汽车工业严丝合缝的逻辑格格不入。直到团队真的拿到了车,体验到了那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张亮的包袱才算卸下来。
“这辆车是不过时的、是引领的、是面向未来的。”张亮如此定义这款产品。在他那套严密的逻辑体系里,荣威的品牌特征除了品位、科技、超值、信赖,更需要给用户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节点上,豆包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它是荣威从“互联网汽车”上半场迈向“AI汽车”下半场的关键交接点。
重新定义“To C”,在价格战外寻找价值
除了产品的技术突围,张亮在这次沟通中反复提及的另一个高频词是“To C”。
在很多车企的语境里,“To C”往往被简化为直接把车卖给终端消费者,或者在APP里搞搞用户运营。但在荣威看来,过去的“To C”做得不够全面。
“我们对所有的经销商,培训不是用B端的视角,把产品点讲给他们听就行了,我们要站在他们理解的角度来传递。”张亮认为,无论是媒体、经销商还是最终用户,都是荣威的“C端”。
这是一个共同体概念:如果媒体写出的内容没有流量、没有感染力,如果经销商不能用用户听得懂的语言去传递产品价值,那么所谓的“To C”就是一句空话。
这种对“价值传递”的焦虑,也同样在张亮对明年车市的预判中显露无遗。当被问及明年是否还会继续“价格战”时,他坦言在广袤的中国市场,燃油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存续空间,但行业确实到了一个转折点。
“上半场我们干得不错,规模化、生态化、全球化都完成了。但下半场,我们要从讲规模、讲体量,变成讲品牌、讲精益。”
张亮把这称为汽车行业的“下半场”。
在他看来,如果企业不能留下精益运营的理论,不能沉淀出真正的品牌基因,那么所有的流量都只是过眼云烟。
“我们希望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这句话听起来很像某种“立场正确”的呼吁,但结合荣威近期克制的产品发布节奏来看,或许也是他们深思熟虑后的战术选择。
“最近(新车)没有很密集地‘下饺子’,是希望用接下来一段时间,快速把我们刚刚讲的这些工作,基于一个产品能够把它做好做透。”张亮直言。
在人人都在抢着发新车、拼参数的当下,荣威却选择渐渐慢下来,去打磨一个“无定语”或“少定语”的领先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定力的体现。
写在最后:
在采访的最后,张亮谈到了“护城河”。在这个技术极其容易被复刻的时代,曾经领先一年的语音唤醒技术,如今可能只需要供应商一个月就能补齐短板。
荣威的焦虑是真实的,但它的解法也是清晰的。一方面,通过SOA硬件架构和行业模型的深度合作,把技术的“井”挖得更深;另一方面,通过与媒体、经销商和用户的深度连接,把品牌的“墙”筑得更厚。
正如张亮所说,“护城河”不在于某一项单一的技术指标,而在于能否真正给用户带来“有营养”的内容和“有价值”的体验。明年的车市注定残酷,或许正如他所呼吁的那样,行业需要少一点“价格战”,多一点“价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