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涵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影艺术与技术的边界正被不断拓宽。当博纳影业的《传说》作为全球首部由“数字人”主演的院线电影横空出世时,不仅标志着电影制作技术的一次飞跃,也引发了关于AI在影视领域应用的广泛讨论。
然而,影片上映后观众却并不“买账”,截至7月21日,该片上映12天,票房仅为7803万元。观众对于“数字人”表情机械、单一等问题的反馈,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AI影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将会遇到的问题。
技术的革新与艺术的探索
《传说》是A I技术在影视领域应用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Deep fake(深度伪造)等先进A I技术,制作方还原了27岁的成龙形象,让观众得以在银幕上再次见到这位功夫巨星的青春风采。这一尝试不仅展示了AI在图像处理、面部捕捉及深度学习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也为电影制作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它意味着,未来我们或许能够见证更多已故明星的“重生”,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角色,为电影故事增添无限想象空间。
成龙此前在电影发布会上表示,自己的电影一向坚持真拍真打,听说要用科技做出一个“A I成龙”的形象来演戏,他也曾犹豫过。但是在看过几个AI技术制作出来的成片后,自己决定尝试一下。发布会现场,成龙表示影视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自己惊叹,“我干这行数十年,好多机器我也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他认为,“我们现在的科技很厉害,国内外的技术差距没有那么大,很多外国的动画制作或合成渲染都在中国做,中外影视人都是在探索中前进”。
然而,《传说》上映后所遭遇的质疑,也暴露出A I影视在现阶段的显著不足。观众对于“数字人”表情机械、单一的反馈,直接指向了A I在情感表达和细微表情捕捉方面的技术瓶颈。人类的情感是复杂而细腻的,它不仅仅体现在面部表情上,更蕴含在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以及整体氛围的营造中。当前的A I技术虽然能够高度还原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但在这些细微之处的处理上仍显力不从心,难以达到真人演员的自然与生动。
此外,A I影视还面临着伦理、道德和法律等多方面的挑战。Deep fake技术的滥用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对社会公信力造成威胁。同时,如何界定“数字人”的版权和肖像权,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法律体系的建设。
人机共创还有待真正升级
尽管当前A I影视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其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A I影视也将会实现人机共创的真正升级。
业内人士介绍,未来,A I技术将在情感表达和细微表情捕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通过更加复杂的算法模型和庞大的数据集训练,A I将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和模拟人类的情感变化,使“数字人”的表演更加自然、生动。A I技术的引入将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制作方可以充分利用A I技术的优势,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同时,A I影视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表达个人风格和探索新艺术形式的平台,推动电影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但是该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A I影视的未来发展不会完全取代真人演员,而是更多地走向人机融合的道路。通过真人演员与“数字人”的互补优势,可以创造出更加独特、丰富的角色形象。例如,真人演员可以负责情感的传递和氛围的营造,而“数字人”则可以承担高难度的特效动作或场景再现等任务。
此外,随着AI影视的兴起,相关伦理规范和法律体系也将逐步完善。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需共同努力,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防止Deep fake等技术的滥用,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于A I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促进A I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