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引弓。(受访者供图)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最近,作家鲁引弓做了一个尝试:他第一次用AI把自己的小说《小宅门》的情节画成剧情,配上音乐,效果带给他颇大的惊喜:“第一次试用AI绘画,细节不行,粗看已有精确的氛围感。感受到AI的厉害,全部完成仅30分钟。”
鲁引弓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他日前携最新长篇小说《小宅门》前来深圳举办新书分享会后,围绕科技时代文学的传播场域等问题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专访。
鲁引弓向来致力于温暖现实主义的书写。《小宅门》是他继《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后的又一部直击社会痛点、基调温暖明亮的现实主义小说。他历时3年调研,寻访近50家中介公司,也曾在房产公司“卧底”工作半年,终将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30年来三代中国人的置房史浓缩于小说中,勾勒出中国式家庭买房众生相。
今年7月中旬,鲁引弓携《小宅门》相继在东莞、广州、深圳举办新书分享会。作为一个成功“触电”的作家,鲁引弓在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上走出了一条独具个人风格的道路。根据他的小说《小欢喜》《小舍得》《小别离》改编的同名影视剧,深度聚焦小升初、高考、低龄留学等社会民生问题,引发国民热议,荣获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重要电视剧奖项。
为何系列作品都能成功直面世情、直抵人心?鲁引弓坦言,这实际上和他当过记者是有关的。“我写小说是有那种像记者去抓社会议题的特点,因为记者去采访新闻,抓的都是那些有一定的社会议题性的事件,所以我就会有意识地从这个角度去扎实素材。我的小说写法就是从小切口去体现一个大时代,往往从小人物的生活带出一个时代的背景。”鲁引弓表示,他的写作目标是要给人提供安慰,让人获得快乐。
鲁引弓很在意读者的反馈,也经常会和他们互动,希望能找寻更多新颖的途径与不同领域的读者对话。在他看来,这也是让他保持对当下的介入感的一种方式。他举例说,近日在参加一个房产类自媒体的活动时,有个网友连线提到今年24岁的女儿还没找到男朋友,现正在考虑要不要给她在上海买个房子。“结果你发现这位网友讲的不完全是房价,首先就是说女儿未来会找到怎样的男朋友。所以买房子就不完全是买房子这件事,它涉及到你未来的人生,这些话题就是非文学的读者也能进入。也就是说,你的小说如果写到他们的心里去,那么也就能进入他们的阅读。”
随着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鲁引弓已经意识到,未来讲故事、写文章、拍影视剧都有可能借助人工智能来完成,到那时候,也可能人人都能利用AI技术来讲故事。所以在科技时代,文学究竟要如何创作、阅读和传播?这是鲁引弓如今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他认为,文学在今天的阅读场域已经改变,故而文学传播方式必须也要改变,要突破。
“现在很多文学作品的传播要靠电影电视的,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改编成电影电视。那么除了电影电视以外,当下还有别的传播方式吗?还有别的阅读场域吗?所以我这次也想试探一下。因为用电影电视来传播,对我的小说来说不成问题的,包括《小宅门》也会被柠萌影视改编。但是在这之外,文学还有没有别的传播方式?尤其是互联网。”
鲁引弓表示,我们可以借助AI来扩展文学的阅读场域,借助互联网来丰富文学的传播途径,打破文学过往的“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