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王迈在工作室 (摄影:董林)
艺术家王迈的最新“绘画山 Huì Huà Shān”近日在蜂巢|北京主展厅开幕。本次展览是对艺术家王迈近两年的观念性绘画创作的整体呈现,展览的所有绘画作品亦可被想象为一个巨大的聚合的装置——绘画山。
王迈的新作总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交织在一起的人的脸,夸张的身体,变形的高跟鞋,钻石戒指、项链、手机、拉夫领、蘑菇头、游轮,大面积的粉色、橙色、蓝色,荧光绿,荧光紫……包罗万有又无比夸张,人们都拥有着一副“左顾右盼”的脸庞,正在兴高采烈的奔赴一个方向。
《松露丹No.1》
像繁荣的现实,又像是虚拟的梦境。艺术家说那是“时代的脸”,那是“时代的身体”。一切变得扑朔迷离,变幻莫测却又理所应当,不容理性置喙。
或许,正是通过满怀激情、向未知方向毅然前行人物形象,王迈意在运用一种未明和未知的媒介,向观者深刻揭示一个微妙而深刻的悖论,即借由浑沌,才能清晰彰显这个当下时代的奥秘。
《搜美No.1》
艺术家王迈在一个近20年来面积最小的工作室完成了此次个展的这批作品。“大屋画小画,小屋画大画”就像古代老艺人们讲的一样,“诚不欺我”。
“这十几年在绘画上有很多新收获,一直持续画画,是觉得自己在绘画上有很多没完成的东西,还有很多挑战,”艺术家说,“我们不掌握国际主流核心舞台的资源,立体的作品的创作对我个人来说没有太多挑战了。”同时艺术家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绘画对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所有人 No.3》
就好像远古时代的人群回到山洞中,看到小伙伴们正在绘制的岩画带来的惊喜一样,这是绘画最原始的力量;在那个时代它接近一种神迹。而现在艺术家还保持着人类做为神造物种原始手艺的力量,这是今天的人造AI替代不了的,“今天科技这么发达,手工感的东西,人的原始性的本能,反而越来越珍贵了,这也是今天绘画的一个特别大的内驱力。”艺术家如是说。
“这些绘画的方法可以和自己九十年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对应链接。有时候像牛吃草一样,大量地吃草,就是一种涉猎,等休息的时候要把这些草进行反刍,筛选出还有价值的一些创作方法,包括对使用绘画材料特征的理解和再认识。”
艺术家在展览现场
Q -北京青年周刊
A -王迈
Q展览的名字为什么叫做“绘画山”?
A“绘画山”是我造的一个词,这个词是在2019年艺术长沙个展的现场,观看我的覆盖全场的绘画装置“画栋”想出的词。2020年疫情中陆续两年开始在家里画了几张内容是几支画笔在虚拟空间里撑起画布的绘画。这系列作品是希望重新建构艺术家的面对复杂的不确定世界的信念,艺术家的信心就只能像魔术师一样用魔杖把画布撑起来,我用摇摇晃晃的画笔支撑起画布来建构这种信心。画笔撑起画布——在有限的或者无限的空间里。这是基于传统意义的,它在离我们不远的传统里,也在所谓熟悉的精神中,它象征着一种信心与建构。随后几年由这个主题又延伸出系列作品。
《鞑子香野燕山》
Q作品的内容跟时代紧密项链,其中包括“直播”、“@所有人”,这些作品要传递怎样的讯息?
A@所有人 No.1 2023,我的画面主体人物都处于监控镜头的范围内,好像是观察到“真相”又身在真相之中。远景中手持白日焰火的,远离焦点之外人的表情也是茫然的。
@所有人 No.2/2024,讲述的是大数据是今天无处不在的“天网”。蓝色的监控屏幕前是“成年人”的背影,大屏幕里的人都像婴儿一样没有秘密,一目了然。
比如“搜美No.1”美少女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的屏幕之间,这是这个时代的坐姿。生物科技的许诺让青春存留永驻在完美的时间之中,让我们长生不老。
这些都很形象,而这些都是我们的现实。
《@所有人 No.1》
《@所有人 No.2》
Q你对传统的书写与人工智能的态度是怎样的?
A“绘画山No.6”画面中的青年用“神笔”披荆斩棘从山顶攀登到山洞前,举起火把照亮了岩洞中远古的壁画。石崖之上艺术女神在等待这个勇敢的青年,展开绘画卷轴,展示艺术的奥妙,这个画面是对绘画作为远古人类神迹之一的最初溯源。远古人类中一部分智人的本能手艺令人惊叹,这种本能的再现塑造万物的“神迹”手艺,是作为自然人对抗今天人工智能生成无限形象的一种自信。
文张景
编辑韩哈哈
图片提供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