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8月23日电(张子枫 赵嘉慧)8月的烈日下,“新物种”AI大媒介野外科普科考研修营正在广袤的哈密大地上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营员们,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筱林的带领下,踏上了一场连接未来与当下的科学探险之旅,营员们在哈密自然与历史的交响中,激发无限想象力,共创未来之问。
8月13日,研修营正式启程,营员们踏上了前往大海道国际探险公园“火星之眼”“秘境长城”的征途。这片被赋予了未来科幻色彩的土地,仿佛是通往另一个星球的门户,让人心生敬畏又满怀期待。在这里,营员们领略到了地球表面最接近火星地表的雅丹地貌生态,汪筱林教授以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地质概念化繁为简,让营员们在惊叹之余,更深刻地理解了地球的变迁与生命的奇迹。
8月14日至15日,营员们继续深入大海道,开始了寻找翼龙、恐龙足迹化石的科考之旅。烈日下,营员们仔细地搜寻着每一寸土地,蹲下身来,用地质锤轻轻敲打岩石表面,观察其纹理与结构,端详地面上微小的痕迹,生怕错过任何一丝线索。每当发现疑似化石的遗迹时,大家都会向汪筱林教授围拢过来,共同讨论、验证,并小心翼翼地将其采集下来,放入采样袋中保存。当一块非常清晰的翼龙前肢足迹化石被发现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导师和营员们的激动与惊奇溢于言表。
8月16日,在红山口古游牧民族王庭遗址之上,导师和营员们的目光被一抹不同寻常的植物所吸引,疑似为“齿肋赤藓”,这一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不已。“齿肋赤藓”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顽强生存的植物,在未来的太空探索或极端环境生态修复中,齿肋赤藓或许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营员们在导师的指引下,小心翼翼地采集了样本,并进行了初步的观察与记录
营员们满怀激动与期待,驱车穿越蜿蜒的山路,抵达了风景如画的巴里坤高家湖畔。90后科普达人王印老师在高家湖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营员们介绍了水火箭的基本原理、制作过程和发射技巧。营员们利用饮料瓶、铁管等简单材料,按照老师教授的步骤,组装起水火箭。激动人心的发射时刻终于到来,王印老师亲自担任发射指挥官,一声令下:“发射!”水火箭尾部喷射出强大的水流,火箭如同离弦之箭般腾空而起,引来营员们一阵阵欢呼和掌声。
8月17日,营员们前往东天山喀尔里克冰川考察。车辆缓缓驶近,东天山雄伟壮丽的山脉逐渐展现在众人眼前。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车队终于抵达了冰川附近的登山起点。营员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他们不仅领略到了冰川的壮丽景色,与天山雪莲邂逅,还深入了解了冰川的形成与变化过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8月18日,营员们来到了伊吾县。在天山北麓植物化石遗址,汪筱林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在东天山的岩石上发现的形似中国“龙”的化石印痕。这些化石是距今约3.5亿到2.5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时期,地球上石松类为主的蕨类森林(如高大乔木鳞木等)形成的化石印痕。营员们纷纷上前,触摸这些化石印痕,仿佛在与那些远古的生命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新物种”AI大媒介野外科普科考研修营活动不仅是一场科学探索的盛宴,更是一次科普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典范。整个研修营活动以“未来之问”为主题,通过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内容和独特的研学路线设计,为营员们提供了一次难忘的科普研学体验。在科考过程中,他们不仅领略了哈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在师生共创的氛围中领悟到了科学探索与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活动还发起了“AI哈密”大型创意征集活动和“蓝星球”科幻电影周48小时极限挑战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进一步推动了哈密科普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