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9月17日刊发一篇文章,题为《人工智能在今天的战争中有哪些用途》,作者是伯纳德·马尔。文章摘编如下:
从自主无人机到旨在识别战争罪犯的人脸识别算法,俄乌冲突已成为测试人工智能(AI)在战争中用途的一个试验场。
这些技术大多由西方公司提供。正如大卫凭借技术优势战胜了巨人歌利亚一样,西方公司也希望它们的技术支持能让乌克兰在面对规模更大的俄罗斯对手时占据优势。
从弓箭到原子弹,战争一直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一名美国将领把人工智能对俄乌冲突的影响描述为“令战争性质发生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根本变化”。让我们来看看使用人工智能的打法和人工智能对未来战争的胜负意味着什么。
如何应用人工智能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政府一直将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战争策略的一个重头戏。
当冲突在这个拥有30万科技行业从业人员的国家爆发时,许多初创企业都转而开发能在冲突中起协助作用的技术。
乌克兰政府甚至建立了一个名为“勇士”的融资平台,让企业向投资者推介国防科技产品。据报道,该平台已收到了数千份提案。
我们在乌克兰看到的重大突破之一是自主无人机的使用。虽然在过去十年中,无人驾驶飞行器(UAV)已被用于许多冲突,但这些飞行器通常由人类遥控操作。据报道,如今在俄乌冲突中使用的无人机无需人类干预即可跟踪和攻击对手。换句话说,它们是真正的杀手机器人。
还有英国联盟公司设计的外形像狗的自主机器人,它可以悄悄穿越战区,探测敌人的位置和雷区。机器狗还能携带弹药,在作战时为士兵们提供补给。
乌克兰军方还展示了如何使用自动机枪。据说这种机枪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发现并瞄准在战场上移动的敌人。
在乌克兰使用的人工智能并不都是为了打败对手,也有人道主义方面的例子。
通过追踪道路和基础设施的状况以及监控运送食物和基本物资的补给路线,人工智能正被用于帮助安置难民和因冲突而流离失所的人。
在其他地方,人工智能正在帮忙搜集证据,以追究那些犯下战争罪行的人的责任。指控和报告与显示部队行动情况的卫星图像相关联,视频被上传到社交媒体,为未来的起诉提供依据。
由美国“清晰视野”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已被用于识别穿越边境的俄罗斯士兵,便于事后追踪和追究他们的责任。
引发重大伦理问题
当然,这些都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科技公司是否应该开发公然违背“不伤害”原则的人工智能工具?
以帕兰蒂尔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曾因开发间谍工具而饱受批评。乌克兰部署人工智能增强型监控所使用的许多方法都与该公司有关。
不难想象,战场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研发而不会受到过多道德监督或审查的场所。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这项技术是否有可能被部署到战区之外?忽视这种威胁似乎是愚蠢之举。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让机器作出杀戮决策在道德上是否说得通?例如,乌克兰的人工智能机枪技术可以识别敌方目标,但仍需人类操作员授权才能开火。然而情况会一直如此吗?
过度强调人工智能和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是有风险的。虽然它们确实可以为宣传提供素材,也许还能引起敌人的恐惧,但我们不应忘记,绝大多数战斗和杀戮仍是由人类完成的。
将俄乌冲突描绘成主要由机器人和软件进行的战争,淡化战争所带来的恐怖和危险,这可能会让人用“技术洗白”的方式掩盖战争的残酷性。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公平竞争的规则或原则在战争中往往无足轻重。虽然从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来看,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的人工智能似乎不会真正杀人,但我们知道,跨越这条红线的技术正在开发中。
有人可能会说,机器人战争可以避免将人类投入战区,从而挽救人类生命。但如果对战一方的机器人用完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投降还是开始派人参战?
俄乌冲突中的人工智能战争所取得的进展提醒我们,技术和伦理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虽然人工智能可能会减少人类伤亡,但它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我们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把权力和自主权交给机器人。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对人工智能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如何影响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编译/杨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