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当报纸遇上AI 于是“能说会动”了起来
本报全国首创八连版AI动效报纸《长江文化AI绘》
创新结合MG动画、H5、海报等融媒体传播于一体
挖掘江西段长江文化的鲜明特色 彰显赣鄱美丽图景
识别二维码 看报纸动起来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段萍报道:当矗立在长江之畔的九江成为一座风景如画的未来之城,当古老的白鹿洞书院好似绿野仙踪之地,当景德镇的“网红”打卡地御窑博物馆披上青花瓷的衣裳……你是否能想象这些是AI绘画出的江西美丽图景。
在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江西一周年之际,10月13日,江南都市报推出《长江文化AI绘》大型融媒体报道,以全国首创的八连版AI动效报纸为主体,结合MG动画、H5、海报等融媒体传播为一体,通过全新AI赋能,全方位挖掘江西段长江文化的鲜明特色,为擦亮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AI助力,这张报纸变得“能说会动”
2023年12月27日,江南都市报为昌景黄高铁首发列车创新推出《诗意昌景黄——长江流域新图景 国际黄金旅游带》手绘长卷作品,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此次《长江文化AI绘》大型融媒体报道,再度全新升级,运用当下先进的AI技术,打造了全国首张“有声能动”的AI动效报纸。
展开《长江文化AI绘》长卷,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微笑天使”江豚宝宝,可爱至极,在它的带领下,我们步入跨越千年的时间隧道;繁忙昌盛的长江水道和欣欣向荣的浔阳城,既熟悉又有点陌生,那是AI绘画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更多未来的想象;依山傍水的白鹿洞书院仙气飘飘,或许这就是AI思维里远离尘嚣的纯净之气;伏鸟双尾青铜虎、双面神人青铜面具、鹿耳四足青铜甗、青铜雁鱼灯,这些江西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被AI“拂去”了历史的尘埃,焕发着新的光彩。
AI“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绘画了江豚、书院、青铜器等40多个不同主题的重要元素,打造出长江文化新场景。它还让《长江文化AI绘》长卷变得完全不同于传统报纸的平面化视觉,通过AI技术加持,融合各种主题元素的声音和动态画面,给人耳目一新的“读”报感受。
《长江文化AI绘》长卷的每一个篇章都附有一个二维码,读者扫码后,就能看到版面上的白鹿洞书院、青铜器立即“动”了起来,白鹤展翅飞过,江豚在水中嬉戏,配上背景声音里动人的瓷乐、稻田里的蝉鸣蛙叫,使得整幅长卷的画面更生动,场景更可感。读者在体验人工智能的奇妙魅力时,如同亲临每一个现场。
●勇于探索,江南都市报不断升级AI融媒体作品
这两年,AI大热,AI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令它更紧密地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连接。江南都市报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努力探索,如何让AI为新闻创作增色添彩,如何在新媒体传播中先声夺人。
今年3月,江南都市报推出江西媒体的首个带有AI元素的短视频作品《非遗有新篇》,里面一些古老传统的非遗,用AI技术的文生图,使其具有更受读者喜爱的现代感。
短短两三个月后,本报短视频作品《绝色江西》出炉,全AI制作呈现的时尚酷感江西,让广大读者赞不绝口,也获得业内的高度认可。随后,江南都市报又应邀创作了全AI视效的江西网络安全周主题宣传片。
此次《长江文化AI绘》长卷融媒体产品,不断探索在AI技术上的升级革新,从文生图、图生图,到图生视频,首次实现了让报纸“动”起来,让读报变得“有声有色”。同时,通过H5形式实现用户交互的长江主题作品,这在全国也颇为鲜见。H5页面采用的是前端框架(如Vue.js或React)与AI后端模型进行交互。
为了实现AI模型下自主生成的长江文化图景更加生动丰富和充满想象力,制作团队大量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技术训练模型,生成AI风格的长江文化主题绘卷,通过深度AI大数据“投喂”,令画面变得更丰满。通过AI绘画技术的创新应用,《长江文化AI绘》长卷融媒体产品在传递长江的美丽与独特时,将读者深深吸引,更加助力长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近一年时间,江南都市报在AI技术与融媒体作品的积极探索中,紧追时代步伐,实现了传统报纸的进一步融合转型,将曾经单一的平面视觉新闻作品,打造成更丰富、更多样化、更受读者喜爱的融媒体作品。
《长江文化AI绘》大型融媒体报道从策划到完成,历时近一年时间。作品中的《江西在水一方》《谷香万年 稻作之源》《熠熠青铜 吉金铸史》《书院文脉 弦歌不绝》《匠心景瓷 器走天下》等5个篇章,只是揭开长江文化长河里江西文脉的冰山一角,那些回望历史、展现未来的动人画面,那些声情并茂的趣味诉说,那些活化的可爱生灵,还有美妙的旋律,都只为带领我们一同去感受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
值班编辑:张竹影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傅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