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有一条隐蔽的角逐规则,可以决定大学生之间的分化。这是90后青年学者郑雅君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中揭示的教育现象。这套规则不难,只是很大程度上由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优势赋予,家境优越的学生熟稔于心,“小镇做题家”不知道,否则他们同样可以在“游戏”中顺利通关。
如果说郑雅君的研究画出了“名校游戏”的地图,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包刚升的新书《大学十讲:怎样读大学》,就制定了一份更详细、实用的“游戏攻略”——如何有效阅读、如何有效演讲、如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如何进行公共辩论、如何创新、如何在AI时代学习与成长,等等。这份“攻略”跨越大学生的社会出身和阶层,更有公共性。
《大学十讲》脱胎于包刚升的视频直播课。2024年春节期间,他有感于国内短视频平台快速发展,以直播的方式做了5场大学通识教育直播,社会反响很好。2025年春节,包刚升在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又连续做了5场大学通识教育直播,随后在美国完成初稿。政治学者专门写书关注教育,在国内学术界属于罕见,包刚升提供的这份“游戏攻略”,自然也上升到更加宏大的公共事务层面。
包刚升在书中提醒年轻人重视逻辑学,是因为从1995年他上大学到现在,30年过去,国内教育系统对逻辑学、逻辑训练的重视程度始终不够,互联网上才总是流行着不合逻辑的观点。“国家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英阶层的思考方式,取决于他们能否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在他看来,搞明白逻辑学问题,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读高中和大学时,包刚升都是学校辩论比赛的活跃参与者。他鼓励年轻人多参与公共讨论与辩论,“一个理性、开放与进步的社会,从来不是某几位精英单方面设计出来的结果,而是无数人,在许多公共空间中,反复表达、辩论、碰撞与妥协之后,共同塑造的产物”。同时,他以自己的经验提醒大家,参与公共辩论时,不应该追求校园辩论赛场上那些“唇枪舌剑、胜负分明”的训练,而是要借此推动认知深化和共识形成,以及推动政策转型与制度创新。
今年上半年,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期间,包刚升专门探访硅谷。他说,AI是这一代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最大机遇,如果能够骑上AI这匹快马,进入AI相关赛道,年轻人就会获得巨大的科技与市场机会。但是,当前中国教育面临挑战,一方面希望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从读小学开始,又通过“坐姿”等规训,让孩子们服从“整齐划一”。在包刚升看来,AI时代的教育重心应该转到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尽管讲了很多读大学的实用技巧,总的来说我是理想主义的,鼓励大学生和研究生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这是根本。”包刚升反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