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十四五"以来,我国实现谷物自给率超95%、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3%以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绿色储粮技术迭代升级,智慧粮库建设成效显著。在这一进程中,科技正成为守护大国粮仓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中储粮集团积极推进仓储设施升级与科技融合,以一系列创新技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气球”吹成的粮仓:储粮技术的新跨越
在四川新津直属库,4座圆滚滚的高大粮仓格外可爱吸睛,这是中储粮在2022年成功研发的新一代仓型“粮食气膜仓”。这款新型粮仓,单仓直径达24米,装粮高度23米,每仓可储存大豆7500吨,加工成食用油后可供8万人一年食用。
成都储藏院建筑师包晓强介绍,气膜仓采用"三心球形拱顶结构",灵感来源于鸡蛋壳,不仅有效减少了无效空间,还优化了排水性能。这种创新结构配合独特的三层复合材料——外层防护膜、中间保温层、内层钢筋混凝土,使粮仓气密性达国家高标准粮仓的6倍以上,保温性能为传统浅圆仓的3倍。
该仓型已入选国资委"2022年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并在中储粮长沙、新津等多家直属库推广应用,预计综合运维成本可降低30%以上,成为"藏粮于技"的典范。
AI赋能收储:粮食入库实现全自动“体检”
在粮食收购环节,中储粮自主研发的“粮食智能扦检系统”正推动入库流程进入“AI全自动时代”,实现了从扦样到检验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该系统是国内首个“机器人技术+模块化”智能集成设备,可实现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种的自动扦样和22项指标的无人化检验。
在收购现场,系统根据车厢长度自动定位扦样点,取样后经机械臂传送至检验仪器,由AI数据库进行分析。一车稻谷的检验时间仅约13分钟,效率较人工提升2倍以上。检验完成后,余粮通过回送装置返还农户,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
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近40个直属库投入使用,并入选2025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流通领域10项科技创新成果清单和10项应用案例”清单。
“移动式清理中心”:粮食入库的“环保卫士”
在粮食入库前,清理杂质是关键一环。中储粮成都储藏院研发的“移动式清理中心”展现出三大优势:一是环境友好,作业时四周粉尘浓度不高于8mg/m³,满足国家环保标准要求;二是短小精干,设备长度仅为传统生产线的一半,清杂效率却提升50%;三是灵活机动,可遥控移动至粮库任意作业点,实现“指哪打哪”。
此项技术适用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种,能一次性将高含杂率的原粮清理至1.0%以下,成为粮食入库环节高效、环保的“清道夫”。
绿色储粮技术+AI虫情监测: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近年来,中储粮在粮食储藏保管方面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构建起覆盖全国不同生态区的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北方地区广泛应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利用冬季自然通风形成的“冷芯”,在夏季循环降温,实现低温低碳储粮;南方地区则推广“氮气气调储粮技术”,通过降低氧气含量抑制虫霉生长。目前,中储粮绿色储粮技术应用覆盖率已达98%,粮食储存周期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
在中储粮位于成都青白江库点的粮仓内,记者看到了一个“粮仓卫兵”,这是中储粮自主研发的AI虫情监测分析终端,它有一颗大大的“眼睛”,实现远程、实时、全天候监测,让粮仓内的害虫无处遁形。结合成都储藏院害虫防治实验室里的害虫种质资源库作为数据支撑,以及融合深度学习算法,这个“粮仓卫兵”可识别20余种储粮害虫,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相较于人工巡查,可以提前30天发现害虫,实现早期预警。目前这个系统已在多个直属库部署,显著提升了虫情预警与防控能力。
“最强大脑”协同智慧监管:打造“透明粮仓”
在智慧储粮领域,中储粮成都储藏院研发的“稷元”储粮大模型正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该模型基于国产大模型基座,融合了20余万条高质量储粮专业知识,内嵌标准规范、政策法规等权威知识体系,覆盖储粮工艺、虫霉防控、仓储管理等关键环节,实现了从静态知识问答到动态策略制定的能力跃迁,能为不同生态区的粮库提供精准的温湿度调控、通风作业、虫害防治等智能决策支持,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在粮食储藏领域的落地转化。
中储粮还构建了“技防技控”系统与智慧监管平台,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粮食数量、质量、作业行为等五大类20余项内容的智能监管。全国近千家直属粮库已实现信息化监管全覆盖,推动粮食仓储管理从“人找问题”向“问题找人”转变。
科技引领“大国粮仓”迈向新阶段
从智能扦检、仓房升级,到绿色储粮、智慧监管,在一大批创新科技的支撑下,“大国粮仓”正展现出十足的“科技范儿”,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坚实防线。
“十四五”以来至2024年底,中储粮集团科技研发项目立项36项,20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获得行业一级协会或省部级以上奖励。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的仓容已达2.2亿吨,较“十三五”末增加7000万吨。以绿色储粮为主的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8%,自主研发的智能扦检设备、粮食气膜仓等新产品新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科技创新为服务保障粮食安全注入了新动能。(记者:洪琳)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