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尖椒
“今天与地球视频直播的计划绝不能受影响,让我再试一次!”
漫天黄沙中,一位穿着航天服的女性眼神坚定,逆风而行,朝着信号发射器前进。
这是国庆节期间,人民网发布的一条名为《星火》的短片:2039年,人类首个火星基地建成当日,基地与地球视频直播的计划因沙暴突发导致信号中断,女宇航员小林在沙暴中冒着风险解决信号传输问题,让直播成功进行。
在评论区,不少网友对在国庆看到官媒发布一条畅想人类登陆火星的视频感到兴奋,为其中所传递的航天航空精神而动容,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是一条AI原生视频。
从国庆前的Sora2到近期的Veo 3.1,AI视频大模型快速迭代,引起行业内外的广泛热议。新一代大模型在物理真实感、音视频同步以及跨镜头连贯性等方面实现飞跃,解决了以往AI视频生成在一致性、可控性以及叙事连贯性上的难题。自此,AI视频大模型从简单的“画面生成”跨入到“叙事生成”阶段,有断言称,2025年是“AI原生视频创作元年”。
技术跃迁中,好莱坞影视巨头已经率先看到AI改变内容生产范式的可能。
就在上个月,一家原先专注于“用AI生成高精度3D虚拟环境”的技术型公司Cybever,宣布转型为全球首家AI原生影视工作室Utopai Studios,由前派拉蒙CEO投资,并凭借两部即将上映的AI原生影视作品,获得1.1亿美元收入。
在AI时代,像Cybever这样技术型公司将在影视产业变革中占据先发优势。据了解,《星火》背后的出品方影伙工作室,是杭州一家出海企业小影科技于近期成立的AI原生影视工作室,目前他们已经搭建起相对完善的AI影视工作流,未来将以小步快跑的迭代,结合公司出海13年全球化发展经验和技术积累,积极在AI原生影视创作领域试水。
如今,AI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人创作者“炫技”的标签,而成为影视工业化变革、影视制作降本以及内容创作平权的“发动机”。一方面,AI可以实现以往因成本高企、技术限制而无法完成的史诗级科幻巨制,满足用户想象力,另一方面,低门槛与低成本将让AI内容产量全面爆发,出现更新的故事与创意,为内容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从“炫技”到情感共鸣,AI原生视频大跃迁
短片《星火》的评论区,不少观众对这个火星纪元的故事表达着向往、感动与自豪。与之前AI生成的大量以炫技为主的社媒型短片不同,《星火》试图用一个在叙事、人物和立意上均靠近专业级影像的作品,寻求最朴素的情感共鸣。
由于篇幅有限,《星火》选择选择了一个较为聚焦的具体危机:沙暴来临,信号中断,火星基地与地球的视频直播计划受到影响。
为体现危机的紧迫性与危险性,《星火》配合紧张刺激的音效与领导劝阻的背景音,通过全景仰拍镜头体现沙暴的强破坏性,多个人物脸部特写镜头增加紧张感,并多次穿插小林背对镜头在大风沙中向信号发射器艰难前进的监视器画面,展现航天员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为让主角小林冒险去解决危机的动力更加充足,短片还设置了两处关键情节,铺垫她与父亲的感情线:信号中断前,她正在与父亲视频通话,两人交谈甚欢;直播恢复正常后,小林对父亲说“节日快乐”。她坚持解决危机不仅是肩负国家重任,也是因为与父亲的情感羁绊,故事的情感内核与主题立意上有了更多层次。
尽管最后的呈现中人物一致性上还有所欠缺,比如领导的形象在远景和近景中忽胖忽瘦,但影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辨识度较高:带有科学家气质的领导、慈爱的父亲以及勇敢坚毅的小林。据影伙工作室透露,片中父亲的形象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女儿的形象进行生成,尊重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逻辑。
一年半前,Sora的出现让影视行业感受到巨大危机。但很快,人们发现大模型生成的视频远无法与专业影像匹敌,想生成更长的、具有叙事能力的视频总需要经历漫长“抽卡”,人物、场景、风格的一致性也没有保证,人们对AI原生视频的热情随之退去。
但最近半年,视频大模型展现出惊人的迭代能力,Sora2、Veo 3.1、Seedance、Vidu Q2......全球新一代视频大模型让影视级AI内容的爆发成为更触手可及的未来。
在这一波技术浪潮中,大厂与模型厂商,更多发挥的是底层技术能力,不断为拓展AI的想象空间提供基础设施。而如何将模型所释放的通用能力落地到一个垂类行业,甚至适配一个新兴的内容形态,对应用层的企业来说更有意义。
《星火》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作品。
小影科技很快看到了AI原生内容的创作潜力,并积极将AI融入到影视级作品的创作流程中。“以前,大家可能只将AI当做一个标签,但随着AI技术不断成熟,AI可能会像现在的特效、3d技术一样成为一个基本选项。不管未来技术如何发展,大家还是会更多关注故事本身。”小影科技CEO韩晟总结道。
艺术表达先于技术探索,揭秘影伙工作室全AI工作流
娱乐资本论了解到,影伙工作室的人员组成包括导演、编剧和视觉设计师等,4至5人的团队仅花2周就完成了《星火》,跑通了一整套AI视频生成工作流。
《星火》工作流示意图
相较于传统影视制作,这套工作流简化了搭景置景、招募演员、后期特效等环节,用AI代替了传统的拍摄过程,预计能节省90%以上的成本。
以往AI原生视频中,最难解决的是人物一致性、场景一致性与风格一致性的问题。
影伙工作室的方法是通过“精准生图”与“精准换脸”,保证影片中主要人物的面容与形象保持一致,故事发生场景一致与画面视觉风格一致。
其中,精准生图包括建立“角色360环图+人物情绪图+描述词资产”,“场景道具三视图+描述词资产”,以及“情绪板风格参考图+分镜景别”等内容资产,生成逼真的影视级分镜画面。精准换脸则可以确保人物在多角度、不同光影、不同穿搭下保持一致。
然后再用AI大模型的图生视频功能,通过运镜景别与动态的描述,生成动态画面。
例如女主行走在沙暴中的镜头,技术团队先根据概念设定阶段生成的宇航服正面图作为垫图,生成出主体在沙尘暴肆虐的环境中艰难行走的图片,再利用AI技术将人物消除,生成一张空境场景,最后利用AI模型的首尾帧进行动态制作,输入相关动作的提示词,生成最终效果。
影伙工作室告诉娱乐资本论,他们的创作理念是“基于艺术表达的标准,探索技术可实现性的边界。”
为了保证短片能贴近专业影视要求,项目初期,团队会遵循传统影视工作流,先确定好详细的人物形象与场景概念设定,比如人物着装需符合宇航员特征,火星基地的内部构造符合科幻设定等,为影片的具象化风格定调。
创作过程中,影伙工作室也合作传统影视行业的专业美术指导,对镜头质感、角度、运镜做把关,确保艺术风格和动态生成效果达到影视级标准。
比如影片中有一段小林在基地内部快步行走的画面,接近于手持镜头的运镜以及脸上的光影变化,增加了画面呈现的真实性,主角脸上的表情也从困惑到焦急,让观众带入到主角情绪之中。
在《星火》之前,影伙工作室已经在短视频平台上以每周一更的频率,生成了玄幻、古装、战争等不同题材的AI片段,还尝试生成了出海系列短剧,展现AIGC内容对不同题材风格的掌握。
韩晟介绍到,相较于这些简单片段,《星火》更进一步,不仅由团队原创剧本,更让AI技术深度融入传统影视创作全流程,逐步搭建起遵循影视内容生产逻辑的创作协同系统。
以往AI视频生成技术的每一次迭代,都会在社媒上引发大量创作,但很多时候都会放任其自由发挥,这个逻辑在影视级内容生产中行不通。影伙工作室掘弃“AI生成即完成”的观点,努力平衡技术完美与艺术感染力,尽可能在生成内容中寻找一种真实感,对抗AI感,“比如一张有雀斑的脸会比一张光滑精致的脸更显真实,这是与观众建立深度连接的关键”。
最终,影伙工作室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让技术隐于故事,而非取代故事”。当人们不再聚焦于影视内容中AI的存在,而被故事本身打动时,AI原生视频时代才真正到来。
AI原生视频创作元年,技术型公司占据先机
传统影视工业面临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特效等后期制作成本持续攀升;另一方面,观众的审美阈值不断提高,他们渴望看到更具想象力与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生产力、生产成本与市场期待之间出现了显著缺口,而 AI原生影视创作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
以往,市场对AI生成内容的接受度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有叙事功能的AI短片,舆论场上仍存在争议。但在作品《星火》的讨论区,观众的讨论已很少纠结于视频是否由AI制作,而是专注于探讨内容本身引发的情感共鸣与对未来的想象,说明好的故事与立意可以逐步推动观众对AI原生内容的接纳。
更直观的商业信号来自Utopai,其凭借两部AI作品获得了高达1.1亿美元的预售收入,充分证明了AI原生内容可观的投资回报与商业化前景。
在这一浪潮中,小影科技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有利身位。
小影科技是一家成立十余年的技术创新驱动型公司,2012年开始专注于出海赛道,产品矩阵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影科技旗下目前有TOC和TOB两大业务板块,前者提供面向消费级市场的视频创作软件矩阵,后者则是面向企业级市场的“影伙引擎”品牌,提供出海技术服务。
以短剧为例,出海技术服务中的AI短剧创作服务已经上线2年,基于自研短剧垂类模型、短剧术语词库、情感化TTS模型、音色克隆模型等AI技术,帮助大批出海短剧头部平台企业重塑译制剧生产工作流,大幅降本增效。目前,海外短剧的平均制作成本远高于国内短剧,小影科技的AI赋也能显著降低好IP、好剧本的出海门槛。
作为有多年出海经验、并紧密跟进海外AI发展的公司,小影科技对AI视频生成原理的理解更深刻,同时又具有全球化视野,能更快地适应内容范式的迁移。
韩晟告诉娱乐资本论,目前影伙工作室已经与全球顶尖AI厂商达成深度合作,例如近期公布的谷歌Veo 3.1模型,影伙工作室在第一时间就获得API调用。
基于长期的海外运营经验,小影科技对各类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特点、性能边界和应用场景有远超同业的理解深度。影伙工作室目前正在完善影视级内容生产工作流,既要有关键流程的标准化样板,也要让导演、美术在面对不同IP、剧本时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审美,因为这些决定了一个好内容的上限。
韩晟透露,基于这些优势,未来小影科技能为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客户精准匹配最合适的模型技术,并针对多场景适配、多语言本地化、文化适配等痛点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站在AI影视创作的元年,我们可以清晰地预见几个趋势:
首先是影视题材内容空前的多元化。各类原本因成本限制难以实现的超现实题材,都可以因为AI以更低成本落地,特别是在短剧出海领域,新鲜的故事创意将高效地投入到市场中接受检验、进行试错。即使在真人剧工作流中,AI换脸技术也能帮助制作方降本增效,不必再花费高昂价格进行补拍。
其次,创作平权将推动AI内容产量的大爆发。
短期内,AI将主要在特定类型(如科幻、奇幻)和形式(如微短剧)中发挥优势。但从中长期看,随着技术成熟,AI有望全面参与院线级电影制作。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由“超级个体”或极小团队创作的高质量内容。那些能率先熟练掌握AI工具并深刻理解影像叙事逻辑的团队,将占据先机,定义未来的内容创作范式。
正如Utopai创始人Cecilia所言,“生成式AI的终局不是API调用,而是内容创造”。技术的发展并不会改变人类对精彩故事的永恒需求。在大众对技术的狂热追逐中,像小影科技这样,始终致力于让先进技术为优质内容服务,专注于用科技打磨出打动人心的故事的企业,更有可能在下一代内容产业迭代中占据超前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