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第二十届中国EAP职场心身健康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跨界共生 ·AI赋能——中国EAP产业生态共建”为主题,由健康中国50人论坛、中国企业联合会健康中国行动协调推进办公室、澜之教育基金会关爱生命健康科普专项基金、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委会与北京盛心技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论坛中,健康中国50人论坛名誉主席、第十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健康中国50人论坛组委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张世平,中国心理学会EAP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EAP专委会副主任史占彪进行了开幕致辞。
健康中国50人论坛名誉主席、第十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6至7届副会长陈剑,中国企业联合会及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秘书长周敬,中国心理学会EAP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EAP专委会副主任史占彪,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元丰,向IBM大中华区首席医疗官陈彤,联想集团人力资源员工关系总监甄钰,杜邦公司首席医疗官、候任Qnity™启诺迪中国区总经理陆蕙, 强生中国及北亚市场员工健康和福祉运营部门负责人阳华,中油国际公司安全副总监赵成斌五位长期致力于EAP实践与推广的先行者颁发“中国EAP20年杰出贡献奖”奖项。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元丰,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秘书长周敬,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前联席院长、管理学教授杨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李英武,健康中国企业行动职业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组组长杨磊,马来西亚拿督张冬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杜邦公司首席医疗官、候任Qnity™启诺迪中国区总经理陆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数字中国联盟副理事长王海山和盛心集团董事长张捷聚焦EAP(员工帮助计划)与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及社会心理服务等多领域进行了主题演讲。
10月31日下午,第二十届中国EAP职场心身健康国际论坛的四个平行分论坛同步开启,聚焦“数智产品在职场心理健康中的应用”、“职场心理危机与风险管理创新应用”、“职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与组织新进化”及“出海:跨文化融合与风险管理”议题,通过深度专业研讨、案例分享与技术体验,进一步探索了EAP在人才培养、组织进化、危机干预、跨文化管理及科技融合方面的前沿实践与未来路径。论坛汇聚了来自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实践者与专家学者,分别从企业实践探索与专业理论研究双重视角,分享了EAP在中国职场的前沿应用与深度思考。
分论坛分别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专职财经评论员、财经作家刘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捷和北京大学数字中国联盟理事会成员秘书长张明明主持。
中国中央电视台专职财经评论员、财经作家刘戈进行主持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捷进行主持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联盟理事会成员秘书长张明明进行主持
一、前沿实践:企业代表分享宝贵经验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是将EAP理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核心场域。来自IBM、中车、中石油、联想、宝洁等企业的实践者们,分享了他们将健康管理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全球化布局与日常运营的宝贵经验。
AI在职场健康中的现状、挑战与理性看待
IBM大中华区首席医疗官陈彤博士以十年观察的视角,分享了AI在健康领域应用的现状。他肯定了生成式AI在提升个体效率、辅助战略制定、内容生成、个性化方案推荐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展示了一个基于真实案例设计的演示,即如何利用AI快速生成并整合全球权威心理健康评估问卷的创新思路。然而,他也警示,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自主开发的AI产品项目面临失败或需重启,主因在于模型难以持续学习适应变化场景以及存在幻觉等问题。他建议,AI的应用必须与底层的组织政策、管理文化和专业干预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避免对短期技术影响高估、对长期影响低估。
IBM大中华区首席医疗官陈彤进行主题分享
搭建“暖心小家”,服务企业出海
中车集团工会主席赵虎分享了以“暖心小家”为代表的细微关怀实践。中车探索出了 “五本模式”——本地化的制造、本地化的采购、本地化的用工、本地化的服务、本地化的营销,并要求海外制造基地企业必须遵循此模式。在此基础上,中车致力于充当文化的传译者、人才的孵化器、产品的推进器和社区的好邻居。通过建立“创新工作室联盟”传授技能、打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品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四个大健康”体系、全方位关爱海外员工家庭等举措,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转变。
中车集团工会主席赵虎进行主题分享
外派员工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演进与价值
中油国际公司安全副总监赵成斌分享了其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如何自2008年起系统引入并深化EAP(员工帮助计划)。通过建立热线、培养内部咨询师、引入脑科学设备、开展“家庭幸福营”等,中石油构建了覆盖外派前、中、后的全员健康关爱体系,有效应对了在高风险地区员工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与家庭挑战。赵成斌强调,EAP在中石油已从一个辅助工具,发展成为海外高风险作业环境下不可或缺的管理组成部分,并因其卓越实践于2016年获得了国际EAP协会的质量奖。
中油国际公司安全副总监赵成斌进行主题分享
全面健康理念下的EAP体系化实践
联想集团中国平台员工福利和全面健康负责人李秀艳分享了联想以“全面健康五支柱”(身体、心理、社交、财富、自我实现)为理念的EAP体系化建设经验。她指出,EAP服务不应仅限于危机干预,而应向前延伸至健康筛查与宣教,向后拓展至赋能与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她介绍了联想如何将EAP与其他健康支柱结合,她介绍了联想如何将EAP与其他健康支柱结合,如运营“新手爸妈社群”,通过经验分享、知识武装和同侪支持,在成员间建立归属感,实现多维度的赋能与支持。面对未来,她提出了完善协同体系、提升服务个性化与日常化的发展方向,并期待AI技术在数据分析、千人千面服务及可视化健康管理等方面为EAP带来深度赋能。
联想集团中国平台员工福利和全面健康负责人李秀艳进行主题分享
多源头把关,助力组织风险及危机防控
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医疗总监国鹏系统阐述了企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他提出了一个分层的干预体系:管理层需提供支持并营造允许讨论心理安全的氛围;中间层(如经过培训的“企业心理健康大使”)的核心职责在于及时识别身边同事的异常行为信号并转介,而非进行专业干预;员工个体则需要被教育,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并懂得在需要时主动求助。他强调,危机干预的成功往往始于“说出来”,打破沉默是关键的第一步。在干预实施阶段,企业内部力量(如HR、直线经理、医疗团队)与外部EAP危机干预专家必须紧密协作,共同制定并执行干预计划,并在危机缓解后持续合作,帮助员工恢复社会功能。
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医疗总监国鹏进行主题分享
企业内部心理管理师的实践探索
来自跨国企业的健康负责人宁爽黎博士分享了其公司培养内部心理管理师的案例。该企业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系统培训内部员工成为“心理健康大使”,定位其为“不带评价的倾听者、问题识别者、知识分享者和资源桥梁”。通过严格的选拔、系统的课程学习、紧密的团队协作与实战督导,成功打造了一支扎根企业文化的内部心理支持队伍,显著提升了心理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证明了EAP项目在企业内部落地生根的可行性。
跨国企业的健康负责人宁爽黎博士进行主题分享
初心与共赢:新希望的出海战略和跨文化融合
新希望集团品牌总经理王子约分享了民企出海的灵活策略。她指出,新希望采用“产业+生态”模式,在稳固主业的同时,以更灵活的方式探索新市场。她强调,“深度本地化”是核心成功要素,包括96%以上的员工本地化率、授予当地主管充分的应急决策权与资源,以及真诚投身本地公益。她分享了在某国发生暴乱时的案例,当地员工自发组织起来保护工厂安全,这正是长期文化融合与真心付出的结果。
新希望集团品牌总经理王子约进行主题分享
二、深度洞察:学界专家解析前沿发展
EAP服务的深化与创新,离不开专业研究的支撑与前瞻思想的引领。学界专家们从心理学、体育学、管理学等多维视角,剖析了职场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与发展方向,为EAP的本土化实践与未来演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刻的专业洞察。
危机事件的价值:组织反思与成长的契机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从更宏观的哲学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危机事件对组织的深层意义。他借用《疾病的希望》一书中的观点,指出危机如同疾病,不仅是需要消除的“症状”,更是组织系统问题的暴露和警示。孙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都是组织检验自身问题、实现“机体”成长和免疫升级的机会。企业EAP在危机后应引导组织进行深度反思,解决导致危机的结构性、文化性根源问题,而非仅仅满足于“事后灭火”。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进行主题分享
体育赋能:完全人格的培养基石
温州大学奥林匹克与全球体育善治研究院院长易剑东教授从体育哲学的视角,阐述了运动与完全人格培养的深刻关联。他提出,体育不仅是体能的锻炼,更是促进大脑进化、情绪调节、意志磨练和社会合作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空心化”问题与职场压力并存的当下,他强调“体力是拯救精神困境的关键力量之一”,通过马拉松等运动带来的积极体验,能够有效构建个体的健康叙事,对抗扭曲的社会压力,培养健全人格。
温州大学奥林匹克与全球体育善治研究院院长易剑东进行主题分享
企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原海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郭勇教授在分享中开宗明义,指出心理学与企业管理及员工福祉的密切关联。他强调面对新兴的组织心理风险管理工作,领导者与HR从业者应首先“建立希望与信心”。郭教授生动阐释了“认知决定行为与情绪”的核心原理,指出员工的心理问题与危机往往源于对“人、事、物”的认知偏差。他强调,企业的心理服务应是一种“伴随保障”,覆盖从员工入职心理选拔、在岗胜任力培养到退休的全生命周期。在此框架下,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需要专业学习的技能,而非仅凭爱心即可完成。他呼吁企业培养内部的“职工关爱员”,使其成为心理知识的“宣传员”、员工状态的“观察员”、心理能力的“教练员”、遇到问题时的“引导员”和“资源连接者”以及矛盾冲突的“调解员”,从而系统性地构建企业识别、评估与干预心理危机的科学能力。
原海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郭勇进行主题分享
锻造组织韧性:跨文化融合中的心理安全与风险管理新范式
全球化智库副秘书长张伟在主题演讲中强调,企业出海竞争力正从“技术和资本”的硬实力,转向“打造抗压且能学习的韧性组织”的软实力。他表示,风险管理必须从传统的危机应对,转向构建以心理安全和跨文化适应力为基础的组织韧性。“这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员工福利,而是关乎出海成败的战略必需品。” 他呼吁企业管理者将员工福祉置于出海战略的核心,积极利用AI等工具,秉承中国文化中的“仁爱”之心,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信任”的跨越。
全球化智库副秘书长张伟进行主题分享
人才培养的挑战与高校视角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捷教授在分享中指出,当前心理学人才培养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培养的心理学毕业生往往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不足,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而企业急需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呼吁高校心理学教育需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与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并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工具,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捷进行主题分享
专业培训体系的构建与价值
盛心国际EAP学院院长张捷博士系统介绍了学院在职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方面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成果。学院依托盛心集团20年EAP实践经验,深刻理解企业与员工诉求,打造了精准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师双证项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证书》 与盛心学院《企业心理健康管理师证书》 双证赋能,实现权威协会与专业机构的专业与技能双重认证。
职场心理风险预防与危机干预体系:联合国际员工帮助专业协会开发的《情绪急救国际认证项目》 ,以国际前沿危机理论引领企业风险管理理念;《职场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整合盛心20年危机干预实战经验;《变革思维与危机管理培训》赋能管理者应对不确定性。
EAP心理咨询师/培训师执业项目:提供一条清晰的成长通道,融合理论学习、场景演练与项目实习,实现从学习到执业的坚实跨越。
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超过4500名学员,构建了中国职场心理健康的中坚力量。
盛心国际EAP学院院长张捷进行主题分享
OH卡牌在高功能人群中的应用体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关工委家长教育学院讲师甘劼带领全场进行了一场OH卡(欧卡)体验式教学。甘劼老师首先介绍了OH卡作为心理投射工具的起源与核心原理。他指出,OH卡绕开了人们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个体内在的感受与想法,同时在团队应用中因其“只谈卡牌,不谈自己”的特性,创造了极高的心理安全感。甘劼老师引导与会者通过一场名为“只言片语”的桌游式体验,亲身实践了OH卡在团队沟通与洞察中的应用。与会者在游戏中,通过为抽象图卡命名、猜测他人意图的过程,深刻体会到认知的多样性与人际理解的微妙差异。甘劼老师强调,这一工具在企业中可广泛应用于提升团队沟通、促进跨部门理解、进行压力疏导以及激发创新思维等多个场景,为职场心理健康人才提供了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柔性干预技术。
国家关工委家长教育学院讲师甘劼进行主题分享
三、总结:构建职场心理健康服务新生态
分论坛的精彩内容,从人才培养、组织进化、技术应用、危机干预到跨文化管理,立体化地展现了当前中国EAP领域在“跨界共生·AI赋能”主题下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无论是高校教育的革新、企业内部力量的激活、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出海企业的心理护航,还是AI技术的前沿尝试,都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构建一个更专业、更智能、更普惠、更贴近个体与组织需求的。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复杂职场环境与全球化挑战的必需,更是迈向“让幸福力量人人可享”使命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