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份被誉为佛山AI“作战图”的重磅文件,首次发布。
11月20日,《佛山市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2025-2026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正式发布。这不仅意味着佛山首次从产业生态角度谋划AI发展路径,更标志着其AI作战已步入“next level”。
这份名为“工作要点”的文件,是在此前已发布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配套出台的一份务实的AI行动清单。你可以理解为,这份《工作要点》里,每一句话都对应一项具体行动。也就是说,在AI卡位战中,佛山已完成从战略到战术层面的纵深部署。
要知道,在“十五五”规划的建议稿中,“人工智能”一词被提及8次。
AI诸城之战,在国内早已打响。当战局转向AI应用的下半场,作为中国工业第一梯队城市的佛山开始密集发力。它以谋划产业生态为方向,凭借广阔的制造业场景与丰富的数据积淀,正努力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构筑自己独特的生态位。
佛山城市图景。廖明璨摄
再加码,AI部署的佛山速度
早在deepseek横空出世前,佛山已高度重视人工智能。
去年,佛山市人民政府专门印发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佛山制造行动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人工智能赋能佛山制造的总体要求,即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将佛山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应用示范高地,构建年轻态、高技术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一目标,藏着佛山AI的“两个明确”。
一是明确了AI的战略性地位。一直以来,依托泛家居、装备制造业两大万亿产业而崛起的工业佛山,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的问题。在过去的产业战略调整中,它曾错过手机、新能源汽车、消费互联网等风口。
但在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面前,佛山视其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战略必争、不容有失的关键赛道。在目标中提及的“年轻态”,就是呼应佛山一直以来高度警惕的“老工业基地”发展危机。佛山要把大力发展AI,作为跨越“中年危机”的关键一招。
二是明确“应用示范”的路径。尽管在算力、算法、数据等看似发展AI的必备要素中,佛山并不占优。但任何技术要从集中到扩散,最重要的是与不同产业相结合——这正是佛山最大的优势,佛山拥有最完备的制造业产业类别,意味着拥有最丰富的AI落地场景。
与此同时,佛山还有一个隐藏的优势。得益于过去几年以来,佛山大力推动制造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佛山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高达78%以上。这为佛山各行各业开展AI应用,提前完成了数据积累和数字基建,也是佛山快速开展AI产业应用的突出优势。
确定战略目标后,今年以来,佛山部署AI的行动之密集,前所未见。
今年3月,佛山成立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实体专班;
今年4月,佛山发布《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推出产品创新加速、关键零部件攻坚、产业规模跃升、人工智能强基、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共建等6大行动;
佛山天太机器人车间。廖明璨 摄
今年5月,佛山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揭牌,华南首个多模态大模型的全品类机器人训练场落地佛山;
今年8月,佛山印发《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并举办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布会暨佛山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佛山正式成立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11月,佛山再次发布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工作要点》......
佛山“有形之手”力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是确凿的事实。
抓生态,向最薄弱处发力
在众多的政策和举措中,最新发布的《工作要点》清晰地指出佛山在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打法”:培育产业生态。
为什么要抓“生态”?
抓生态,是为了向最薄弱处进攻。佛山以传统产业起家,与家具、家电、陶瓷、纺织等相关的产业链配套齐全,但与AI相关的产业公地建设相对较少,客观来说,佛山发展AI的生态是比较薄弱的。直面问题的佛山,把最大的堵点,作为最主要的发力点。
抓生态,是为了不做单一押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迅速,具有赛道格局尚未固化的特点。作为后发城市,佛山从生态层面,为项目引进、企业培育、技术创新提供要素支撑和发展环境,能够避免局限于对某一项技术进行押注,用开放来应对不确定性。
抓生态,是为了实现政企合力。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呈现出市场不成熟、布局周期长、外溢效应突出等特点,仅靠市场的“无形之手”或政府的“有形之手”都远远不够。佛山从生态层面去谋划,正是为了凝聚所有有利的资源,创造生长环境。
通观《工作要点》,佛山主要从四个方向培育AI产业生态。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确保上下“一盘棋”。在此前已经成立了市级层面的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构建省市区“三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压实“管行业管应用”主体责任,构建“一行业一规划”的推进格局,扭转区镇、部门各自为战的打法。
同时,佛山还特别重视国资国企的力量,首次提出要通过完善国有资金出资、考核、容错,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领域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管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是做好三类平台的建设:产业创新发展新平台、多元训练场体系以及智能互联的生态底座。从《工作要点》看来,接下来佛山将迎来各类AI平台建设的井喷期,仅文件提及,未来两年内佛山即将启动或建成的AI主题类平台超过5个。其中包括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家居应用赋能中心、佛山市人工智能研究院、湾区工业与家居具身智能训练场等,佛山正全面打造AI企业的公共孵化器。
三是布局关键技术攻关,佛山手握具体清单。在《工作要点》中明确地列出了轻量化材料、新型电池、视觉传感、电子皮肤、高精度减速器等各种领域的技术,佛山下一波揭榜挂帅行动,呼之欲出。
四是推规模化应用,重点协同推进“终端产品智能化”和“生产制造智能化”。从《工作要点》的思路看来,家电、工业机器人是佛山培育佛山智能终端新业态的重点产业,佛山将立足这两大行业与人工智能的技术交叉融合,加速推动家电智能化、智能家电机器人化、服务机器人家电化等。
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不在单一技术上争长短,佛山要为AI产业的发展,打造可以孕育无限可能的“沃土”。
卡位战,智能机器人与“鸿蒙城市”
佛山深谙,完善的产业生态需与鲜明的城市辨识度相辅相成,正着力塑造自身独特的AI标签。
其一,把智能机器人定位为佛山发展人工智能的“C位”产业。
今年以来,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佛山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决心。上个月,他更发表了“以‘敢饮头啖汤’精神探索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融合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署名文章,再次凸显了佛山对于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视。
这是佛山结合自身优势的抉择。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佛山本就是国内第一梯队城市,孕育出了嘉腾机器人、华数机器人、汇博机器人等企业,且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今年1-9月,佛山工业机器人产量3.34万套、增长32.7%,产值达46.58亿元、增长14.4%;服务机器人163.88万套、增长44.4%; 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产值达14.89亿元、增长25.8%。
在机器人产业正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高级平台,被视为佛山的战略选择。
今年4月,佛山专门出台了《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及配套措施,提出到2027年,佛山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值突破200亿,智能机器人相关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等目标。
其二,首次提到了佛山的另一个新目标——打造全域智能互联城市标杆。
在《工作要点》关于夯实万物智联生态底座的介绍中,提到了佛山要基于开源鸿蒙生态,制定城市智能互联互通标准,构建“人-车-家-产-城”智能互联生态底座。
换言之,佛山也要着力打造“鸿蒙城市”。
据华为最新数据显示,鸿蒙开发者数量已经超过800万,同时生态中拥有3万多个鸿蒙应用和元服务。随着鸿蒙生态的扩大,越来越多城市把布局鸿蒙视为关乎未来产业布局、数字主权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投资。
佛山的打法,则是基于家居互联与工业互联的优势。
作为佛山万亿产业,近年来以家电为代表的佛山泛家居产业转型智能化的过程中,就有融入鸿蒙生态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佛山大力推动各类企业建设数字化工厂,已为其打破数据孤岛,推动互联互通,铺平了道路。
美的智能工厂。戴嘉信 摄
从单一产品的智能化,到全域城市的互联化,佛山正凭借自身的制造长板,构筑起难以复制的生态位优势。
新征程,不能再错过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人工智能产业是一个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领域。但对佛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说,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已是确定性的方向。
特别是在当下。由于传统产业包袱过重,佛山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爬坡期。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提高产业含“新”量,尽管此次突围,也比过去每一次都来得艰难。
但佛山心意已决:绝不能错过以AI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追赶,而是决定佛山能否摆脱路径依赖、完成产业战略调整、重铸新辉煌的背水一战。
路线图已经绘就,时间表已然明确。这份事关今明两年的《工作要点》,意味着,到2026年,一个拥抱AI的“新佛山”,将加速从蓝图走向现实。
采写:南方+记者 叶洁纯 林东云
通讯员 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