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手机市场来看,虽然有“国补”的刺激,不过,总体还是处于一种销售复苏期,尚没有出现真正的需求反转的场景。从我们身边人换机的热情和频次来看,以前那种品牌商的新手机刚一问世,就有大量的“新机控”开始琢磨着更换自己手机的行为已经非常稀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开始变得非常理性,“按需定制”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习惯,不再盲目地追新,只要自己的手机使用状态还不错,就不会轻易迭代。
这就是新的消费潮流,当然,这种潮流的兴起也和当下的消费环境以及用户本身的收益成一定的正相关。当大家都觉得钱不是那么很容易赚到的时候,就是开源节流,控制成本,对于非刚需的需求,自然会成为一种靠后消费的屏障。比如相对于房贷、车贷等刚需用款之外,手机迭代的需求就会降低很多。这也是为何当下人们对于新机的更换热情不再热络的原因所在。
从最新的三季度手机销售数据显示,这种苗头还没有出现根本的转变。来自Omdia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全球出货同比增长3%,其中,三星、苹果的市场份额全球排名前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iPhone 17系列表现亮眼,但是主打超薄的iPhone Air出货量有限。郭明錤表示,iPhone Air需求低于预期,供应链的产能普遍到2026年Q1会缩减80%以上。
对于国内市场,Omdia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降3%。以前,手机厂商靠量能变化挖掘市场的机会期越来越淡化了,而新兴应用技术,尤其是AI应用逐渐成为用户追逐的热点,以及厂商借此挖掘市场的根基。其中,比较令人关注的一点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50%,这也说明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中国市场,vivo、华为、苹果、小米和OPPO位居出货量前五名。虽然有国补的加持,但是国内手机市场的低迷还在延续。国内的竞争态势更多地聚集在技术的变革,其中包括,外观设计、电池、摄像头能力等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并通过不断升级的AI功能及用例强化用户体验,以吸引本地用户,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用户是全球发达市场中对AI倾向性最强的消费群体。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何中国手机厂商的AI能力更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原因所在,因为有需求的激励,才有厂家的不断创新助推力。
目前,国内的手机厂商都把AI作为突破的重点,很多消费者已经把AI功能是否强大作为自己选择手机的重要参照。当AI正成为市场格局的新变量,从宣传噱头走向核心能力,也在改变用户的选择逻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不断验证着算力和数据中心能力的一种提升,无论什么AI 的应用,背后其实都需要算力的支持,各种AI场景的搭建,也是构筑在大数据中心之下的一种落地,在这方面,我们的应用场景无疑是非常丰富的,未来能够抓住这种需求的转换,诞生出更加伟大的公司也并非天方夜谭的。
当硬件创新陷入参数内卷,换机周期拉长至51个月,AI应用早已经不是加分项,而是定义手机价值的终极战场。真正的竞争核心,从来不是修图降噪这类“小把戏”,而是能主动预判需求的AI智能体重构人机关系的能力。从华为盘古大模型的预判式服务,到荣耀YOYO智能体自动领券的闭环操作,手机正从被动工具进化为主动伙伴,App退居后台成服务节点,智能体才是用户直达需求的核心入口。这场比拼拼的不是单一功能炫技,而是芯片算力、系统重构与生态协同的综合实力。
那些还把AI当附加功能的厂商终将出局,因为用户要的不是“能用AI”,而是AI让手机懂你胜过自己。这不是功能迭代,而是终端形态的终极革命。